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把人抽象化、实体化,导致对受教育者真实需求的忽略和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呆板滞后,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政治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协调,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是对传统实体化抽象人性观的变革,有利于消解与变革思想政治教育旧的思维方式,真正体现出教育的以人为本,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取得更大的实效。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问题式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学模式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不能满足“90后”学生的主体性要求,阻碍着这门课“两个转化”的实现。问题式教学模式以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理论为指导,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文关怀,将生命存在、世界观养成与价值提升有机结合,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中的生产关系现象学不仅击破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事人的自然主义,彰显了诸经济现象得以可能的生产关系本质,而且还借助于抽象具体的辩证法,从逻辑上再现了生产关系本质借助于各种物质规定显现和发展自己的现实生命过程,澄明了经济学自然主义产生的根源。生产关系现象学科学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视野、历史与辩证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批判和超越政治理性构成了马克思早期重要的理论主题.他当时将政治理性等同于普遍性,然而通过对黑格尔逻辑上的理性国家和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之后的现实政治民主制的研究,他发现普遍性生成的真正领域并非是政治国家,而是市民社会.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分析了私有财产的两种具体形式,即土地、货币与政治的内在关联.在中世纪,长子继承制体现了土地的政治意义;而在现代社会,货币本身就具有普遍性和权力属性.然而土地与货币并不等同,土地只是自然物,货币却是人劳动的产物.由这两种财产形式的差异入手,马克思揭示了货币虽然具有普遍性,却并不创造普遍性,由此使他转向普遍性的创造主体与关键领域,即无产阶级的劳动,确立了他后来以经济批判来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批判和超越政治理性构成了马克思早期重要的理论主题.他当时将政治理性等同于普遍性,然而通过对黑格尔逻辑上的理性国家和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之后的现实政治民主制的研究,他发现普遍性生成的真正领域并非是政治国家,而是市民社会.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分析了私有财产的两种具体形式,即土地、货币与政治的内在关联.在中世纪,长子继承制体现了土地的政治意义;而在现代社会,货币本身就具有普遍性和权力属性.然而土地与货币并不等同,土地只是自然物,货币却是人劳动的产物.由这两种财产形式的差异入手,马克思揭示了货币虽然具有普遍性,却并不创造普遍性,由此使他转向普遍性的创造主体与关键领域,即无产阶级的劳动,确立了他后来以经济批判来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7.
我国学界通常认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就实现了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超越。但实际上,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超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理论探索过程。它比我们所想像的要复杂。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有着深厚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背景。要超越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不仅需要从哲学上破除黑格尔的神秘唯心主义,而且还需要深入到经济学领域清理他的市民社会理论地基。以《巴黎手稿》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两个转折点,马克思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才最终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实现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高校党务公开是指党内工作、党内生活的内容、程序、结果等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布,包括上级党组织向下级党组织乃至全体党员的公开,党组织领导班子的活动、决定等向所属下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公开,党组织作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市民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纷纷用"市民社会"这一术语表达着不尽相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形成了所谓的市民社会话语系统.我国理论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梳理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及其新的发展趋势等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论王阳明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他作为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其二是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信任及培养。对我们的启示包括: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首先是一种能力:教育者培养教育对象道德主体性的能力和教育对象自我道德修养的能力;对学生具有提高自身主体性的要求和能力的信任;与学生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