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唐诗纪事》自计有功纂成以后,适当南宋偏安之局,久未刻印,数十年后,才有王禧(字庆长)从有功幼子计次阳手中见到稿本,转抄下来,重加校订,刊出问世。由于抄时仓猝,人多手杂,“其间不能无鲁鱼亥豕之误”。他“繙阅累年,手自雠校,十是正其七八。”剩下的问题,只能作“传疑”,“未详”,把它遗留下来(见《唐诗纪事》王氏识语)。  相似文献   
2.
一 《唐诗纪事》八十一卷,宋计有功撰。明人胡震亨以为“计氏此书,虽诗与事迹评论并载,似乎诗话之流。然所重在录诗,故当是编辑家一巨撰。收采之博,考据之详,有功于唐诗不细。”(见《唐音癸签》卷三一)《四库提要》亦云:“采摭繁富,于唐一代诗人或录名篇,或纪本事,兼详其世系爵里,凡一千一百五十家,唐人诗集不传于世者,多赖是书以存。其某篇为某集所取,如《极玄集》、《主客图》之类,亦一一详  相似文献   
3.
《唐诗纪事》八十一卷,宋计有功撰。前人以为“采摭繁富,于唐一代诗人或录名篇,或纪本事,兼详其世系爵里,凡一千一百五十家,唐人诗集不传于世者,多赖是书以存。其某篇为某集所取者,如《极玄集》、《主客图》之类,亦一一洋注。今姚台之书(《极玄集》)犹存,张为之书(《主客图》),独藉此编以见梗概(按:《函海》木《主客图》即从此书辑录而成)。犹可考其孰为主,孰为客,孰为及门,孰为升堂,孰为入室,则其辑录之功,亦不可没也”。(《四库全书〈唐诗纪事〉提要》)说明它在研究唐代诗歌历史方面,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一部书。  相似文献   
4.
杨慎,字用修,别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以上疏议大礼,两被廷杖,毙而复苏,旋谪戍云南永昌卫,时年三十七。嘉靖三十八年,卒于戍所,已七十二矣。升庵为太白、东坡以后蜀中最大诗人,生平著述宏富,为明代之冠。于蜀中历世诗人中,对太白尤为惓惓,所论可取者独多,以散见难观,爰综而述之。  相似文献   
5.
在萧梁后期,以萧纲兄弟为中心的文士集团所从事的文学活动,是南齐永明诗风的继续。他们主张“新变”,注重辞藻,讲求声律,大大推进了骄文、诗歌的发展。唐修诸史,议其“轻险”、“淫放”,斥为“亡国之音”,其代表作家徐陵、庚信被贬之为“辞赋罪人”,是单纯以政治成败作为评量标准的结果。徐、庚都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下开唐代。徐陵编《玉台新咏》,与《文选》互为补充,影响深远。二人后期身经乱离,结合生活现实,兼取北方文学“重乎气质”之长,融通南北,承先启后,把骈文、诗、赋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其地位和作用应加肯定。  相似文献   
6.
陈寿《益部耆旧传》,是在东汉以来形成的“清议”之风的历史时代背景下撰写而成的.陈寿不满意前人所作,故有这部“经远”之作.他出身士族,又职居中正,虽厌恶“清议”弊俗,却不可能完全否定“清议”本身的作用.此书大约亡于唐代,但影响颇大,其佚文散见于唐宋类书及注书征引,有待搜辑.由于陈寿是一个优秀的史学家,故《益部耆旧传》之作,既含有他的爱憎理想,也体现了他的史德和文学才能,如果结合《华阳国志》、《三国志》、《后汉书》等书进行研究,《益部耆旧传》在我国史学尤其是方志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则更清楚了.  相似文献   
7.
一、说名 草堂,原本茅屋之意。史载东汉焦先,隐于焦山,结草为庐。汉末诸葛亮有南阳草庐。魏晋六朝,僧寺多名草堂,“鸠摩罗什为姚兴所敬,于长安草堂寺集义学八百人重译经本”是也(见《魏书·释老志》)。《梁书·江  相似文献   
8.
《天下》篇是《庄子》中最末的一篇,列在“杂篇”。前人对它,向来十分重视。如王闿运《庄子注》,刊落“外、杂诸篇”,独存此篇,以为“葢庄子自叙”,“通于道原,非圣人不能言此。”(《庄子注》本篇序言)近人马叙伦先生也说:  相似文献   
9.
《文学评论》去年第五期发表了吴世昌先生《重新评价历史人物——试论韩愈其人》一文,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今天,不能原封不动接受封建时代对文学史上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为此,他首先挑选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又是明显有问题、有争论的韩愈其人来重加评价。 我们以极其兴奋的心情来读了这篇文章。文中确有许多新颖的见解,引人入胜,可是,认真一想,却不能不产生一些疑问,觉得文章在评价韩愈这一历史人物时,还是不够实事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