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人格"与其说是一个含糊的评价词,不如说是一个有着复杂动态结构的人格体系。"道德自足"和"无害性利他"作为个体道德实践的价值底线,意味着"自足性道德人"应当成为包括成人世界在内的整个社会人群自觉的人格追求。通过培养包括成人在内的整个"价值教育共同体"的价值理性和价值自觉,而不是单单强调学校教育实践者的单方面作为,这将为学校教育回归生活提供一片广阔的价值教育空间。  相似文献   
2.
为使价值教育成为学校工作的核心,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了学校价值教育的国家框架并付诸实施。本文通过对该国家框架第一阶段总结报告内容的介绍,大体勾勒出澳大利亚学校价值教育国家框架的轮廓,阐述国家框架的实施状况和这一价值教育示范项目给实践学校的建议,并分析该国家框架的实施对我国价值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普遍低迷,是教育界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源在于道德教育实践中对道德教育本真的游离和丢失。通过还原性诊断的方式,逻辑推演出道德教育的本真使命,并对造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制度和认识上的三种“不相称”症结作出诊断。在道德教育本真理解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终结的出路构想。  相似文献   
4.
王占魁 《教育研究》2012,(4):134-139
作为美国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创立者和最早在北美倡导批判教育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阿普尔对由右翼保守势力主导的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年的批判研究。在批判立场上,阿普尔表现出对社会草根群体的现实关怀;在批判方法上,阿普尔采取了情境化的关系分析进路;在批判旨趣上,阿普尔致力于民主社会的教育重建,其实践策略包括将批判性反思、学校变革、民主实践的捍卫与对教育改革中赤裸裸的经济逻辑的抵制相结合的"非改革主义的改革",将教师、社区和社会活动家等众多教育利益相关者动员起来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变革的"厚民主"的教育,以及旨在实现教育领域的知识分子从单纯以知识生产为目的的"学者"转变为能够基于自己所发现的知识在政治和教育层面上为追求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平等与民主开展行动的"活动家"的身份重塑。  相似文献   
5.
受升学主义传统、民众的功利主义倾向和教育系统的绩效评价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学校养成了一种"只信不疑"的教学传统,进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善于服从的"好学生"。然而,随着我国在多元价值冲突、民族创新人才竞争和未来公民培养等一系列时代课题面前屡遭尴尬,学校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术创新和价值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匮乏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思想,为当下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借鉴:"疑而后信"比"只信不疑"更符合人类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日后对于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为此,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为学习者提供充分的质疑和讨论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推动国内的阿普尔研究,本文简要回顾了阿普尔的个人履历及其与中国(包括台湾)教育学术界的交往历程,并对国内(包括台湾)所做的"阿普尔研究"进行了全景式的回顾.通过对阿普尔本人的直接接触和文献研究,本文对国内一些学者对其本人的一些不甚准确的介绍做了澄清,对一些学术文章和学位论文中所反映出来的翻译、研究方法和有关"新自由主义"的歧义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揭示,并对国内一些学者对其学术思想所做的草率评价做了必要的辩护.  相似文献   
7.
教育学所关注的创新型人才的形成是以教育的真正发生为基础的,教育所形成和建构的在个体身上的自我生成素质,构成了个体创新的“积极”的内在原动力。与此同时,制度变革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外环境,需要保持与之相应的“弹性”。本文从历史个人观的角度切入,通过对近现代教育个人观的澄清和对制度创新观的厘定,旨在为当代教育改革所关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外机制问题做一基础的理论探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社区教育的研究已有了相当的理论积淀.社区对教育的意义及功能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在促进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方面,社区作为一个真实的道德场景,其教育功能必须得到重视和有效利用.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携,创建一个学校与社区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和互相合作的共同发展体制,并通过政府适时制定政策予以支持和推动,是促进青少年道德品性健康发展的一项已被证明行之有效并亟待落实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9.
王占魁 《教育学报》2013,9(1):55-62
哲学批判的本质是对"更好可能"的开放式追寻。哲学批判有关"反"或"非"的立场,通常建立在人们"质疑"既有事态价值品质的基础上,并集中表现为不同学说或观点之间的一种"辩证讨论"。学界有关"批判话语"的复杂意向,使得我国教育研究中的批判实践往往游离了其学术根基,进而致使教育理论在当前的社会危机中日益消减了其所应有的社会影响力。为重振中国教育的公信力,中国教育学界不仅需要在学界内部重建并严格恪守教育批判的学术原则,而且它还必须能够真诚地接受来自教育实践者对其理论品性的质疑与挑战,从而自觉地担负起重建中国批判教育实践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正>当你是天空的时候——纵然黑夜压过了你的整个身躯,星星却总是依傍着你的肩头,不离不弃;哪怕云起雨骤,清风会把它们从你身边赶走,让你扬眉吐气,重归亮丽;即使是个雷雨交加的坏天气,那也不过是天地在商量谁先向你表达爱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