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王厚怀 《文教资料》2007,(30):38-40
婉说,与"直说"相对,也就是温和而曲折地表达,曲折是手段,温和是目的。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婉说在温和之外也伴生了语言的形象性、趣味性、丰富性和深刻性追求,形成层级性特征。浅婉只具有婉说目的的初始性,深婉则具有婉说目的的超越性。深婉是语言艺术追求的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针对同一教育生态中,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考察其原因在于个体活动的差异。个体活动分为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通过对个体活动的分析,可见心理活动在整个个体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个体活动是教育生态的生命活力所在。只有让个体充分活动起来,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3.
许多选注本将《诗经·蒹葭》中的“苍苍”、“凄凄”、“采采”全都解释为“茂盛(貌)”,其依据值得怀疑。它们绝不是简单的“换韵”。作为变换的中心词,它们负载着特定的诗义信息;作为融情的景语,它们的意义变化,表明三章诗意的逐层加深。  相似文献   
4.
德性,本来应指社会性与自然性在个人价值中的复合,可是,在中国人传统的语用中,只言“德”,不言“性”,只褒贬人的社会性,忽视或唾弃人的自然性。伦理型的价值取向对主体的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灵性,是人生命中最深刻的精神需求与最微妙的精神能力,而真性,也就是修炼已通的“灵性”,是“德”与“性”的复合。与《红楼梦》有所不同,《儒林外史》体现的正是由“性”而“德”从而又向更高层次的灵性———“真性”的一种过渡。  相似文献   
5.
婉说虽然需要修辞润饰,但其构造也不完全依赖于修辞.就修辞格而言,由于其各自的特点形成了分工,只有意义化辞格才构成婉说.某一修辞格蕴意的深与浅,与语境(包括语篇语境和文化背景)提供的信息密切相关.深婉,其蕴意之深,常常栖居在诗性抒情语言环境中,成为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境界.而浅婉,由于只求避免刺激,或求生动风趣,一般在叙事性口语中常被用来作为调剂物.这样,口语叙事和书面抒情,就成为浅婉和深婉构造语境的分野.  相似文献   
6.
关于来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开篇提及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历来说法较多。有的认为“当年(即1927年)中国时局动荡,黑暗笼罩着全中国”,“心里有除不去的阴影”,幻想超脱“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而不得超  相似文献   
7.
一、婉说的内涵及分类依据 婉说,在本文中是一个要经过审慎辨析才确定下来的概念。它与婉曲、婉转辞、委婉语等概念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相似文献   
8.
受教材、课时、师资、文化环境等的制约,大学语文课程并不能承载过多的教学任务。课程改革应从教材和教法两个方面着手。教材要采取分类编排和分册编排方式,注意史论结合,注意学科框架和最新成果结合,并且要增加阅读指导内容。在教学中,教要采取专题教学方式,学要以自学为主,练要采取问题探究方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