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艺录》是中国最后一部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其论诗的路数属宋诗派。作者主要从文艺美学的角度探讨作家作品的文学价值,对中国诗史、批评史乃至学术史上若干重要问题,作出了精辟的阐述。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善于打通中国文史的界限,打通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界限;在研究视野上,既作一己的文学批评,又对已有的批评作再批评,没有将主要精力用在建构系统的理论体系上,而侧重对中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材料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在学术品格上,作者具有锋芒毕露、犀利泼辣却又不失君子风度的批判精神,同时也没有忘记自我批评,还具有不落凡俗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女性文学和女权主义批评已成为值得关注的新的研究动向,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其中,新成果不断涌现。学者们在难以发现新材料的情况下更换学术视角,拓宽学术视野,不断提出新问题,将研究引向深入,表现出可贵的学术探索与创新精神。王立教授、刘卫东女士新近推出的学术专著——《女性情爱文学的文化心理透视》  相似文献   
3.
李白、苏轼与其妻妾的婚姻都是建立在志同道合、互敬互怜、患难与共的基础上,但是,从他们的赠内诗文仍可看出他们情爱观的差异。李白将深爱之情寓于戏言中,大胆表现儿女私情,苏轼受学影响,注重妇女贞洁,多通过描写美好形象赞美高尚品质。  相似文献   
4.
诗中咏史,滥觞于先秦,《诗经》中的五首史诗叙写周朝先祖开国的历史,屈原的《离骚》历数夏商二代人君败亡的事迹,都带有咏史的成份。不过完整的以古人古事为吟咏对象的咏史诗当始于东汉班固的《咏史》,尽管此诗被后人评为“质木无文”,但首创“咏史”诗之名目,实在功不可没。班固以降,迄至隋代,咏史诗的创作好似稀疏之晨星,诗作寥寥,未成大观。到了唐代,这类题材诗歌的创作才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经笔者粗略统计,李白诗集中完整而成熟的咏史诗便有七十多首(尚不包括部分章句咏史的诗作),超过先唐咏  相似文献   
5.
宋编宋诗总集是宋诗总集编撰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非唯数量丰富,而且类型繁多。宋编宋诗总集在编选宗旨上,或存录文献,或标榜门派,或方便初学,或表彰乡贤,或宣传诗学主张,或寓亡国哀思;在编撰体例上,或以人系诗,或分体编排,或分门纂类,或附录诗话、诗格与评点,囊括了总集的诸多形态,为后代宋诗总集的编撰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6.
神话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瑰宝,300多首苏词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神话意象,可概括分为神女意象、神物意象、神境意象三大类。这些神话意象的大量运用丰富了苏词的色彩,增添了苏词的神韵,使苏词充满浪漫气息。  相似文献   
7.
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是一部得失兼具的早期文学史论著。该书内容丰富、分期合理、材料翔实,充分体现了文学史编写内容由宽而泛向纯而专过渡的积极意义;但也明显存在着结构有失均衡,资料引证过繁,未能谨守“纯文学观”而出现的偏颇。  相似文献   
8.
洗儿风俗与洗儿诗歌均发源于唐代开元年间,至宋代渐趋流行与繁盛。宋代"洗儿"已形成以洗浴、赏赐、宴乐为主要内容的较为完善的礼仪,宋代洗儿诗就作者身份而言主要分为自题与题赠两大类;叙述婴儿降诞前的征兆,夸赞婴儿的非凡长相,期许婴儿美好的前程,这些既是宋代洗儿诗的主要内容,也构成洗儿诗的叙事模式。宋代洗儿诗由唐人洗儿诗发展、衍化而来,它彰显了宋诗题材生活化、琐细化的特征,蕴含着宋人浓厚的宗亲观念与强烈的功名思想。  相似文献   
9.
周静  王友胜 《图书馆》2008,(2):44-46
宋人读书范围广、数量多,读书人不分阶层,队伍庞大,整个社会形成浓厚的读书风尚。读书生活和读书带来的崇高社会地位促使宋人具有自觉而强烈的藏书意识。当藏书越来越丰富,又为阅读和学习提供更多方便,使人们读书更努力。宋人的读书和藏书相互促进,助推了宋代文化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0.
晚清张道的《苏亭诗话》是宋元以来唯一的一部熔评论、补注、系年、辨伪、校勘与杂考于一炉的综合性苏轼研究著作。它打破了历代诗话闲谈与随笔式的写作惯例 ,多为杂考、补注 ,集中了北宋以来众多学者研究苏轼的大量成果 ,又时出新见 ,发前人所未发。但有的地方摘录材料多 ,而阐释不够 ;有的补注过于冗长 ,而语义不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