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拿"是一个常用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意象图式、隐喻、框架等理论,分析了"拿"的一词多义现象,厘清了各义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因为降雨型泥石流是我国泥石流灾害的主要的类型,所以以前对于泥石流灾害的预测预报,主要是对雨量数据的分析来实现的。在通过对境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把水文和气象的资料相结合,从而用于对泥石流灾害的预测和预报。根据在勘探过程中得到的数据结果显示表明水文和气象资料的一起应用,会极大改的改进泥石流灾害的预测和预报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数学是中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的素材。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是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与解决问题的好途径。 教师在讲授祖公理6——祖暅原理时,可向学生讲述它的来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早在公元五世纪,我国数学家祖暅就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这个公理,并首先使用它来证明球的体积公式:V=(4/3)πR~3,而欧洲直到17世纪,才有意大利的卡发雷发现  相似文献   
4.
1折———折叠,平面问题空间化例1(2005年浙江文理12题)设M、N为直角梯形ABCD两腰的中点,DE⊥AB于E(如图1),现将△ADE沿DE折起,使两面角A—DE—B为45°,此时点A在平面BCDE内的射影恰为点B,则MN连线与AE所成角的大小为()解:将△ADE沿DE折起,满足题设条件,得图2,过M在平面ADE内作  相似文献   
5.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正如《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所强调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指 :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 ,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为此把这种“用数学的意识”与相关学科联系落实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去 ,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是大有益处的 .一、在物理中的数学【例 1】 如图 1所示 ,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能为E ,内阻为r,R1 为固定电阻 ,问可变电阻R2 调至何值时 ,它所消耗的电功率最大 ,其最大电功…  相似文献   
6.
在解题中,依据题目中所提供信息(或迁移信息)及数量关系的结构特征,通过作图(函数图象、几何图形、示意图)来表述、反映问题中数量间各元素的关联,同时对图形实施某些操作(如:加线、去线、平移、旋转、压缩、投影、补形、复制、构造等)往往能使一类问题获解.解题过程使“数”与“形”各展其长、相辅相成,使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完美统一起来,本文主要从如下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有效地利用图形或对其实施某些动态操作,从中探求解题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不同思维角度给出排列、组合题的14种常见解法,仅供参考. 1.先排特殊元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的“动态”实验解题是指:通过动手操作(实物模型)或模拟空间中的点、线、面元素位置关系变化,探究解题过程,如翻折、展开、旋转、射影等.动态实验赋予静态的立体几何问题以“生命”活力,也使其更具有挑战性、开放性,从而加强了学生空间想象、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动态”实验解题是指 :通过动手操作 (实物模型 )或模拟空间中的点、线、面元素位置关系变化探究解题过程 ,如翻折、展开、旋转、投影等 .动态实验赋予静态的立体几何问题以“生命”活力 ,也使其更具有挑战性、开放性 ,从而加强了学生空间想象、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开”、“合”实验 ,动中窥静立体几何中有些问题 ,如用静止不变的眼光去看 ,很难发现问题的本质和相互关联 ,使思维陷入困境 ,而换位思考 ,运用实验等手段开发想象力 ,就会茅塞顿开 ,另辟蹊径 .例 1 在三棱锥 P- ABC中 ,PB=PC= AB=BC=AC=1,求该三棱…  相似文献   
10.
想象在数学的发现、发明和学习中都占有不可低估的位置,正如德*摩根所指出:"数学发明创造的动力不是推理,而是想象力的发挥."我们在数学中所指的想象是在数学认知活动中获得和运用形象思维对原来的对象加工、创造的过程,也是沟通数学问题中的已知与未知的桥梁.通过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地进行想象、善于进行想象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好奇心和创造欲望的一种好的途径,本文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