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题赠作家的只有一首,那就是专为丁玲写的《临江仙》,足见毛泽东对丁玲的器重。这首词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2.
1933年5月,丁玲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时,被国民党中统特务逮捕。整整50年之后,丁玲才知道,当年如果国民党中统特务不抓她,戴笠为头子的国民党复兴社特务也会把她抓走,她已经处在双重监视之下,注定了在劫难逃。有趣的是,当她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她竟然和50年前要逮捕她的复兴社特务坐在一起开会,而且他们之间互相问候。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历史和他们开了一个玩笑。  相似文献   
3.
丁玲晚年所做的最后一件大事,是创办《中国》。这是一个困难重重、矛盾重重的经过,丁玲为创办《中国》操碎了心。在这中问,她曾经先后求助于两位中央领导人.一位是胡耀邦,一位是习仲勋,前者是为了刊物登记事,后者是为了刊物的人员编制事。  相似文献   
4.
王增如 《传媒》2000,(9):25-26
丁玲离开我们已经13年了,我曾有幸在她身边工作五年。回想她生前的音容笑貌,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她的创新精神。《中国》是丁玲在八十岁这一年创办的大型文学双月刊。《中国》耗尽了丁玲晚年的心血,也鲜明地体现了她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丁玲遗稿中有两页关于长篇小说《母亲》的手迹,虽然只有500多字,但却蕴藏了丰富的内涵,与已出版的《母亲》和《丁母回忆录》有紧密联系。残稿标明为《母亲》第三部写作提纲,到底写作于什么年代,本文试着做出考察,最可能的时间点应该在1939年至1940年的延安时期,或者1944年下半年,或者全国解放初期。  相似文献   
6.
1980年年底,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了一次茶会,由几位中国作家回答外国驻京记者的提问丁玲也被邀请参加。 在许多外国人眼里,丁玲长久遭受打击迫害,受苦受难,一定满含怨忿。 问:“共产党执政以来你老挨整受苦,你为什么还相信共产党?” 答:“不是共产党错了,是一些人错了,一些思想错了。”  相似文献   
7.
王增如 《传媒》1999,(1):36-37
云环: 今天,报社的同事们看到我哭肿的双眼,知道了你是我的好朋友,都让我来写写你。 云环,每次见面,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语,但此时此刻,我却觉得笔重千钧,不知该从哪里讲起。我无论如何不敢相信,你那美丽的身影,已经化作了一杯寒灰,化作了一片云烟,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