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一路高歌猛进,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把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爆炸、信仰危机、道德沦丧以及可以让人类全部毁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问题摆到了人类的面前,这就是所谓的全球问题。全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这就需要人们具有"类意识"。"类意识"教育也应该成为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2.
游戏与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长期以来,游戏往往只是作为推进教育的手段,作为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种活动方式。“游戏人”理论则认为人人都喜欢游戏且生活在游戏之中.人人都是“游戏者”。在这种理论观照下,我们可以宣称:课程即游戏。  相似文献   
3.
4.
一、新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反思我国的教育,一直是社会本位的“无人”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性价值而忽视了教育的个人性价值。在今天,时代的发展已经呼唤人们将人的教育权利提升到议程上来。重视人的基本教育权利,是提高我国人民的整体素质的需要,更是每个普通的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普通群众对教育的需要便应是当今社会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这种教育价值取向,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的必然。1.应对知识经济的必然选择21世纪,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播手段,要求把人的本质的创新精神引…  相似文献   
5.
个人知识观及其对高校教师专业培训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知识是相对于公共知识而言的。教师个人知识是教师个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沉思而领会并总结出来的有别于“公共知识”的实效性知识,它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实践性、缄默性和对话性等特征。在个人知识观的视角下,我国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培训在理念上应实现由“技术性实践”向“反思性实践”转变,在内容上应强调教师个人知识的建构,在模式上应以校本培训为依托,强调教师的反思与体验。  相似文献   
6.
一、“类意识”的形成和内涵 1.“全球问题” “类意识”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全球问题”的出现密切相关。“全球问题”这个概念,是由罗马俱乐部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问题”一词在各种语境中被广泛使用,已经成为一个高频词。但这一词汇的广泛使用并没有使得“全球问题”这一概念得以清晰,恰恰相反,它的含义越来越让人难以确切地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7.
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一路高歌猛进,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把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爆炸、信仰危机、道德沦丧以及可以让人类全部毁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问题摆到了人类的面前,这就是所谓的全球问题.全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这就需要人们具有"类意识"."类意识"教育也应该成为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8.
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教学管理上,书院的主要特点是重修身,制定学规;强调自学,以读书为主;自由开放,创"会讲"制度。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应该借鉴古代书院的做法:强调修身,让修身与为学合一;精简课程,倡导读书;重视讨论,多开具有争论性的学术讲座。  相似文献   
9.
认知弹性理论视野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培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文章围绕着我国教育哲学研究的一条主线和三个倾向,在对生命个体的关怀、对教育自身的反思、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及对教育哲学自身的认识等问题上,对近年来我国教育哲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