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
近两年来,国内一些报刊就文艺创作中的灵感问题展开了讨论,这是真正解决灵感问题的良好开端。就笔者读到的有关讨论文章看,虽然各有侧重,但总起来看,有关灵感的许多问题都谈到了。其中谈得较多的是下述几个问题:什么是灵感?灵感是怎样产生的?灵感有哪些特点?灵感在文艺创作中起什么作用?灵感的概念是怎样演变的?等等。关于这些问题,虽然讨论者的意见大体一致,却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分歧。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问题我们  相似文献   
2.
近80年来的中国历代文艺美学研究,成绩突出,特点鲜明。研究逐步深入,领域不断扩大,薄弱环节得到加强。现在更注重文艺内在规律和新方法的探讨,并以此重新审视、评价诸种文艺现象和一些文论家的文艺观。但研究也有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3.
80年代伊始,我国文艺界展开了以镜子比喻文艺的是与非的讨论。本来,文艺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意识形态,镜子不管用青铜还是玻璃制成,都指能照见形象的器具,它们是根本不同的东西,由于古今中外不少人以后者比喻前者,就使它们有了瓜葛。过去有人对这个比喻发表过不同看法,或进行过修正;80年代以来的讨论,有的则反映了争论者对文艺  相似文献   
4.
谢榛在《诗家直说》里提出“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一说之后,有人赞同或与他的观点一致。叶燮在《原诗》里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马里翼以“善观诗者,亦自不求甚解”作为“不必解”的依据。吴雷发在《说诗营蒯》里认为,有些诗“宜细参,不得强解”。因为,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洪毅然教授,于1989年12月12日不幸逝世。这是我校教育和科研事业的一大损失。为宏扬洪先生的美学思想,本刊特发王尚寿同志《洪毅然美学思想的特点》一文,以示敬悼。  相似文献   
6.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公开发表以后,被“四人帮”“枪毙”了十余年的形象思维复活了。文艺界、学术界畅所欲言,对形象思维问题又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这不仅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是有意义的,而且是对“四人帮”实行的文化专制主义的批判。毛主席指示我们:“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四人帮”出于反革命的政治目的,利用郑季翘同志的《文艺领域  相似文献   
7.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在社会主义时期的重大发展,是毛主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宝库的一个新贡献。一九五一年,毛主席在为中国戏曲研究院的题词里提出了“百花齐放”的口号。一九五六年五月,毛主席把“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并列提出,作为党对文艺和科学工作的方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予以公布。毛主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制定的这个方针,既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又反映了包括文艺和科学在内的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