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初盛唐山水赋创作是繁荣的。初唐山水赋分为两派,一是承南朝余绪,赋写园林中的小山小池,仍沉浸于“园林幸足”的情趣中;一是开始走出宫廷,步入山林,尽享大自然的原生山水,开盛唐山水赋先河。盛唐山水赋家超越园林,足涉黄河,身登五岳,踪迹遍布大江南北,山水赋体式多样,题材丰富,形神兼备,意境多重,一派盛唐气象。  相似文献   
2.
桐城桂林方氏乃一名门望族,宗族文化根基雄厚,但经历"江南丁酉科场案"与"戴名世《南山集》案"两次重大冲击后,宗族统绪涣散中衰。方苞身处此时,且因生于金陵、长于金陵、著书授徒金陵、长眠金陵,以"宗族精英"身份在异地展开宗族重建努力:恢复"族居"与"族葬",给生人与先祖在金陵寻找"义居",为重建方氏宗族秩序赋予合法性地位;一再申述三兄弟合葬要"以义衡之""义明恩洽",树立宗族中兄弟和睦、子侄相爱的"范式";营建"教忠祠",正宗法,举义田,"祠成之日,会祀于金陵者五十有七人",桐城方氏在金陵再度中兴。相较于以往认为方苞重"礼""法"而言,方苞在宗族观上更重"义",认为"义以出礼""法以义起",因此"以义制事",以"义"来统摄宗族的"礼""法",尊祖、敬宗、收族,"义"是方氏宗族精神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3.
《章太炎全集》出版十余年来,学界幸飨。近来偶得太炎《全集》佚文《桂之华轩诗文序》,此文价值有:一是可以看出太炎对清代文坛的一些评介;二是可以纠正《清史稿》记载上的一些错误与不当之处。本文作者就此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张惠言<七十家赋钞>手稿本有诸多增删痕迹,将原抄稿及增删痕迹与康绍镛刻本及以后诸本相对勘,我们可以窥见是书在编写过程中的易稿情况及其所渗透出的学术价值.选录家数、篇目的增删,昭示出张氏赋学思想的前后变化.手稿本拟删赋中的校注、评点也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手稿本与康本等刻本并收的赋作,在圈点、评点、校注上多有变迁,隐蕴着丰富的学理内涵.手稿本中夹有一封佚名的便笺,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司马相如赋有一种相互递进的,一层胜似一层的创作特征,这使相如赋的夸张、想象到了无以复加,令人惊叹的地步。“不可加”是西汉人所特有的审美趣味和心态追求。汉赋大兴于“不可加”之心态追求,也正因为如此才走向了“令后世无以复加”的困境,不过汉赋正是以这种无以复加的极致方式颠覆了旧有文艺观,为文学的自觉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许结先生新著《赋学讲演录》分别是赋源、赋体、赋用、赋集、赋史、赋话、汉赋、律赋、批评与方法、当代赋学,共十讲。内容涵盖了当前赋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是讲述者近三十年来赋学研究的思想结晶。《赋学讲演录》既是一部颇具思辨性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妙趣横生的可读性书籍,不仅熔铸了讲述者赋学上的真知灼见。也流溢出对学生、对学术的真心与赤情,许先生的赋神、赋心、赋迹在书中尽情演绎。许先生的《新赋学十讲》亦在蕴量之中。学界翘首期待。  相似文献   
7.
许结教授以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之学为家学渊源,注重桐城经学、桐城文献和桐城古文研究。他传承“诗教”流芳,致力中国文学思想史之建构,尤于汉代文学思想史研究嘉惠学林。他孜孜于赋体文学研究,展开赋史、赋论到赋学的全方位深入探讨,又结合多年来对中国文化史的潜心躬研,开拓出文学文本尤其是赋学文本与文化史互动研究的宏大领域。许结教授学有横通,“理到而辞达”,思有纵通,“博识而通贯”,其学思历程蕴涵“会通”之道。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自由之境可概括为恢宏壮观和优美恬静两种类型,充溢着积极的本真情感和情感自由,对于现代人营造精神家园、升华人生境界仍有其哲学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