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采用光沉积-液相化学法调节电子流向,构建了直接Z型TiO2/Ag/Ag3PO(4 )(TAAPO)光催化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以及光致发光(PL)光谱仪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对其在可见光照射下催化降解环丙沙星(CIP)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水体pH为3.0,催化剂分散浓度为0.3 g/L,CIP的初始浓度为15 mg/L时,光催化降解体系能够取得最佳的去除效果.在该组条件下,光照120 min CIP的降解率约为99%,并且在经历4个循环后仍然保持了良好的降解效果.在光催化降解CIP的过程中,主要反应活性物种为超氧自由基(·O2  相似文献   
2.
王统照小说中存在着鲜明的"独异个人"与"庸众"二元对立结构。独异个人形象可概括为知识分子、城市贫民、农民三种类型,与之截然对立的是庸众的群像。  相似文献   
3.
"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思想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在其各种著述特别是杂文和小说创作中,这一思想贯穿始终.在考察这一思想的成因并探究其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国民劣根性的病灶.鲁迅先生终生怀抱忧患意识和沉重担当,支撑起最伟大深沉的"民族魂"!  相似文献   
4.
文学批评的个性化特征使其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而非文学的附庸.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体现的个性精神曾面临重重险阻,但一直在艰难中顽强前行,终于在新时期得到重视和高扬.按时间划分为建国后二十七年、新时期和后新时期三个阶段,本文探讨文学批评个性特征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教师工作倦怠调查问卷,从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无效能感三个维度对部分医学高职院校教师进行调查与分析,探索医学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离乡—还乡—再次离乡"是师陀小说最为典型的情节模式。主人公曾怀着对故土的厌倦及对现代文明的憧憬离乡寻梦,失落于异乡后又怀着希望与怀想重返故土,最终不得不再次离乡。故乡的腐朽与窒息是流浪者无枝可依的罪魁。师陀的"还乡"结构独具匠心,这与其独特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通过与沈从文等作家对比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王统照四十余年的创作对新文学有着丰厚的贡献,其前、中期小说创作呈现明显的二元对立的结构特征。在探讨其成因的基础上概括为:"爱"与"美"的理想与现实罪恶的对立、生与死的对立,并从文本出发,研究其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对于"五四"主题的理解不应简单看作"启蒙"与"救亡",而应正确完整地认识"启蒙"的涵义。除了"人"的意识的觉醒,个性解放、个人主义的号召,呼唤现代性的民族国家的建立也包含在启蒙的范围内;而"翻身"还没有成为当时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王斯蓓 《科教文汇》2009,(12):238-238,262
对于“五四”主题的理解不应简单看作“启蒙”与“救亡”,而应正确完整地认识“启蒙”的涵义。除了“人”的意识的觉醒,个性解放、个人主义的号召,呼唤现代性的民族国家的建立也包含在启蒙的范围内;而“翻身”还没有成为当时的主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