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41篇
综合类   14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象祠记》一文在阳明心学体系中的地位,认为其反映了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构建心学体系初期的思想,可视为后来“致良知”说问世的前奏。《象祠记》中“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提出是对孟子“性善论”的发展,“化”是灵魂,且有“主体之化”与“客体之化”的不同疏解。其“爱屋及乌”说、“舜善用人”说、“舜善化人”说及“人性本善”说,基本存在于道德认知的层面。《象祠记》中所反映的祭象的精神实质,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意义世界的层面,通过对与宗教相关不同角度的分析,提示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这其实也是祭象背后深藏着的真实意蕴。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危机的发生呼唤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危机产生的深刻原因正是两个极端的发展观所导致,一是宿命观导致的非发展的发展观,另一个是极端利己主义支配的"反发展的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首先是要在其指导下安排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之所"立言",版本甚多,然有明隆庆谢氏刻本《王文成公全书》和明崇祯施氏刻本《阳明先生集要》乃为显本,两本各有殊同,皆为读研阳明思想学说最重要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否仅仅局限于德国古典哲学,甚至是否仅仅局限于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哲学?就这个问题,胡乔木同志最近谈到,研究哲学的同志有必要从整个人类认识发展史中,去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渊源。显然,光知道直接的理论来源是不够的。本文打算通过对亚里士多德辨证法的诸对范畴的考察,证明我们现代唯物辨证法的由诸对范畴(包括一般与个别、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形式与内  相似文献   
5.
二、副板书副板书虽是辅助性板书,但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不像正板书那样是整堂课的纲领.它与正板书不同的是,有很强的提示性,并且随写随擦.副板书一般安排在黑板右边.副板书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内容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形式,获得不同的效果.副板书可归纳为两大类:结构性副板书和非结构性副板书.(一)结构性副板书结构性副板书是由需要表达的若干课文要素按其内在联系结合而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相似文献   
6.
7.
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是社会意识的最高层面,贵阳城市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区域化、具体化、特殊化和个别化的典型案例,是具有时间原发性和空间原创性的思想传统和地域文化,是伴随着民族兴衰、时空延伸而不断损益的反映一个民族相对稳定的本质特征、核心价值和心灵支柱。中共贵阳市委把“知行合一,协力争先”作为贵阳精神来加以培养,有着充分的学理依据。知与行的关系,需要作一历史考察,孔子对“知”有多方面的论述,从孔子到王阳明,知行关系展开为若干方面,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则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终完成了他的理论建构。“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知行合一”、“协力”、“争先”、“同心”与“协力”、“协力”与“争先”等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得出结论认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作为贵阳精神,它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种人格操守和精神境界,是做人的道德准则和具体的处世原则,是人们实现其价值目标的方法论原则,是人们行动的指针和催人奋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发展的三个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可分渐次深入、不断成熟的三个发展阶段,不仅每一发展阶段有一典型事件作为标志,而且每个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值得人们去探索和了解。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儒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根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还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我们…  相似文献   
10.
如同马克思把毕生精力奉献于人类解放事业一样,邓小平以一个伟人所具有的全部智慧和精力,以其对中国革命实践的高度洞察力和对理论的巨大探索勇气,创建了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在创建这个理论体系的同时,又形成了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观。邓小平的目标观,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整个体系,它是这一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同时又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逻辑归宿。 邓小平的目标观,由目标体系理论、目标实现方法理论和目标与方法的关系理论三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而成。这个目标观尤其集中地体现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之中,它的理论意义在于,给予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和《邓选》三卷的学习的提纲挚领的指导作用,它是我们从事社会主义实践和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精神动力。这些是笔者通过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学习而得出的体会和逻辑的结论。 一、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