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听课中经常看到这种情况:教师的提问话语一落音,学生就立即纷纷举手,甚至有的还争嘴抢舌;教师呢,也就马上指名回答,甚至指了一个又指一个。正因为这样,答非所问,问东答西,或者表不及里,舍本求末,乃至语不成句,词不达意,也就屡见不鲜了。这样的师问生答,不用说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有素的训练,至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也就谈不上严格二字。既然学生的思维没有能按思维的特点和规律进行,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当然也就微乎其微了。这样的师生交流状况如不加以改变,那末思维训练也就难以落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只是纸上  相似文献   
2.
写景文章所写的景物,都有它区别其他景物的特征。这个区别,有两层意思:一是区别于别一类景物,二是区别于同一类景物。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前一区别大都注意到了,而对后一区别则往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怎样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呢?其中“从文内到文外”,正日益受到普遍的重视,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什么是“从文内到文外”呢?请看一例: 《一个苹果》写的是: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掩蔽洞里,洞里有八个志愿军战士。运输员在路上捡来一个苹果,连长命令一人吃一口,结果还剩下大半个。有一个教师讲到这里,就问学生:“假如你是连长,你准备怎样处理这剩下的大半个苹果?”由此可见,所谓“从文内到文外”,就是引导学生向课文所反映的生活再走进一步,用学生自己的生  相似文献   
4.
所谓互文,是互文见义的意思,辞格的一种。它的基本特点,是在连贯性的话语中,把本应放在一起使用的两个词语,分开来用,上下各出现一个,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收到文字虽省了而意念却存在的效果。互文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在上下句中,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上了船,上半句省了“在船”,下半句省了“下马”。又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是互文。上句省了“悲”,下句省了“喜”,“悲”、“喜”互省。而在今天,由于现代汉语的特点,不但出现在上下句中,还出现在上下段中。因为用了互文,  相似文献   
5.
不管什么文章,总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生活;没有无内容的文章。但是,任何内容都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存在无形式的文章。所以,文章是按形式来分类的,表示文章分类的标志,就是体裁。可以这样说,体裁显示着文章的基本面貌。形式和内容总是不可分地统一在一起的,所以又可以说,体裁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文章的基本特点。例如,议论文虽也不乏写人叙事,甚至使用形象化的手段,可它终究不会塑造典型  相似文献   
6.
在实践上,不可能有一堂语文课是完美无缺的,但在理论上,却有可能而且有必要阐明:一堂语文课上得怎样就是尽善尽美的。说有可能,特级教师们的丰富实践和成功经验,为我们研讨一堂标准的语文课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说有必要,这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就是一个明确的教学追求。教学是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力就在“分寸”二字,所谓“增之  相似文献   
7.
提问,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提问也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问虽然问是问在教师嘴上,可是却问到学生心里,问的是学生心头之疑。提问不过是学生的疑借教师之口说出来而已。要做到这样,就不能不讲究关于提问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谈起思维,不能不涉及与其相关的几个主要概念:思考、思路、思绪、思想。这几个概念,我们经常用,问题是在于:我们把它们仅仅作为概念来使用,而没有把它们看成是认识活动的存在,在思维训练中自然也就没有把它们作为认识活动的表现来要求学生,那也更谈不上按照认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对学生进行思维、思考、思路、思绪、思想的训练了。训练有方,学生受到的训练才有素。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思维训练,从认识活动的角度来认识一下这几个概念,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相似文献   
9.
(一)一个不容忽视的偏向一个偶然的机缘,我翻阅了关于《跳水》教学的文章。仅近一年各地教育刊物发表的就有八篇,可是,却没有一篇谈到它的主题及其教学的。近几年来,我听小学语文课,怕有百十次,可也没有进行主题思想教学的。我手头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有十来本,只一本有“主题思想教学”这一节。由此看来,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无论是在理论探讨上,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不重视主题思想的教学。这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偏向。  相似文献   
10.
文必有体,体各有格,辨体明格,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基本条件之一。如果对小学语文课本中一篇篇课文都能辨明体裁,就格而教,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写过一篇题为《认清课文体裁,提高教育效果》的文章(载《小学教学研究》,1983年第六期),着重讲了辨明课文体裁将会起到怎样的教育作用。鉴于小学语文的体裁虽然大多数一看就明,但有一些课文也确实难以分辨的情况,很想在辨体明格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