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1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化道德教育 培养有德行的一代新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学校如何适应形势,将其建设成为道德传承和理论创新的基地,发挥道德示范的作用,如何处理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而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等已经提到议事日程。 一、重视道德教育已成各国高等教育的普遍特点 高等学校不应成为“职业训练所”,要培养一代有“德行”的人才。这种观点给21世纪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定位。 近代以来的高等教育,虽然日益突出智育、淡化德育,但在教育理念层面上并未抹去德育。在西方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有过“重智轻德”使教育失去平衡  相似文献   
2.
建设和谐社会,正在被国人逐步认同与实践,和谐世界的理念,也正在被有识之士所接纳。深入研究“和”的内在与外在价值,“和”的时代、历史、理论意义及其建设,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时代历史理论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4.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任务。其中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意义,需要我们深入领会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5.
高校的道德教育要继承与体现中国的文化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国家在政治上独立、经济上开始富强后 ,必须有文化上的复兴。不尊重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 ,是没希望的民族。对大学生要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同时也要进行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6.
当今,中国教育的新动向,一是体制内教育,在努力摆脱"重智轻德","重理轻文"的弊端,逐步恢复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二是民办教育的新发展,在文化自觉意识与文化教育行动方面,醒得早、启动快、效果明显,为体制内学校教育提供许多有益的经验。中国的教育理应站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必须尊重群众和民间教育的实验和创造,才能推动体制内外的各级各类学校遥相呼应,长善救失,共同为创建21世纪的中国教育携手前行。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6月6日至8日,国际儒学联合会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召开了第二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本次会议总结交流了各地儒学普及工作的经验,探讨了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批判与继承、传统与现代、普及与提高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并对今后儒学普及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 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高等师范院校不少学生的社会政治行为表明,他们在政治方向与思想观点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值得注意的弱点和问题。一代未来的人民教师的这种素质状况,不能不使人对90年代、乃至21世纪中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表示关注。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反思高师德育的地位和作用,反思如何从根本上强化高师的德育。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在清华大学召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东方道德研究所所长王殿卿教授在发言中提出,要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来提高大学的德育水平。他认为,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核心道德,因为它是治国安邦之纲。我国历史上形成的核心道德,就是中国和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在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中,担当了中华民族核心道德的功能,它是我国传统道德之纲,它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因此,研究“仁义礼智信”,对“仁义礼智信”逐个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其作为建构国家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一种参照,对大学乃至全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征得作者同意,现将文章发表如下,以期引起高校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