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信息传播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一篇报告文学,一篇回忆性散文,一篇小说,一篇通讯。篇幅长,容量大,内容庞杂,有记事的,有写人的;有抒情的文字,还有篇幅不短的说明性的文字。如何进行单元教学,是一大难题。其次,本单元所反映的生活,与青少年学生有较大的距离,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身临其境,是进行教学的第二大难题。第三,四篇文章文体不同,因而教法亦不尽相同,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如同演员在一场戏里,一会儿演诗人,一会儿演工人,一会儿演农民,没有丰  相似文献   
2.
我是1984年6月开始向新闻单位写稿的。起初,莫说多种形式,就是一种形式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在业务部门的领导和新闻同行的帮助下,我才从写消息入手,慢慢学写新闻报道。当然,开始写的几篇消息稿子由于经验不足,除稿件本身的质量低以外,也因为形式单一,被采用的稿件寥寥无几。我想,照此下去,不会有大的收获,为此,我除了虚心接受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外,也虚心向书本学习,找有关新闻方面的书籍看,注意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采取广采博  相似文献   
3.
4.
经验告诉我,学生初学《复合判断》,似乎明白了,然而碰到某些练习题,问题又来了,最突出的是常常颠倒假言判断的两种条件关系。如果你让他再翻翻书上关于两种关系的定义,有的会用定义为自己的错误认识辩解,有的则会轻率地结论:教材前后矛盾,一定是编者给搞错了!——这就形成了教学上的“夹生饭”。这里,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话题作文在高考、中考中受到普遍欢迎 ,主要是因为它最能体现作文考试改革的三大原则 :1.开放性原则 ,给学生“三自”(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的自由 ,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与创造力 ;2 .降低审题难度的原则 ,在考题上不设坎 ,清楚明白 ,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选材、立意、构思、语言诸方面能力的机会 ;3.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 ,激励学生熟悉生活、认识生活 ,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每年的试题总要变 ,这三大原则不会变 ,训练中 ,我们应根据这三大原则来拟题、选题。一、话题要符合开放性原则尽管过去三年高考话题作文在开放性方面仍…  相似文献   
6.
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我们不妨把这篇悼词的教学分成两步。先把2至8段看成是“论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按已学过的议论文体授课;然后回到标题,加上头尾,讲清悼词的写法。第一步,首先阅读分析2至8段,明确这7个段落是对马克思的一篇完整的评论。既是议论文,便可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结论三个部分划分层次:第2段的两句话,换一种说法即为马克思生前在革  相似文献   
7.
一、《安徽教育》第七期《关于斜面问题的讨论》一文分析了不同情况下滑块与斜面体的运动状态,对于解决中学物理中有关斜面问题的习题,给读者带来了方便,但其中一例有误,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8.
采写新闻不单是停留在一个“新”字上,还应该在“新”字的背后下功夫,即学会喜新不厌旧,把过去的东西与新发现的事件联系起来。看看过去的东西是否对新发现的事件有烘托作用,能不能使本来平淡的事立起来、丰满起来,体现出它特有的新闻价值、让受众从中有所裨益。笔音曾写过一篇反映农村青年冲破旧俗、婚事新办的新闻,文章的标题是《婚嫁钱增值记》,事怀的原胭是这样的:有一次在乡下采访,遇到一对农村青年办喜事,按说这种事在记者的眼里、只是生活中一件很平常的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算不上稀奇,但听人说,这对青年在结婚前将…  相似文献   
9.
在观赏电视节目中,我们有这样一种印象,就是在很多主体画面中,凭借相关的衬托物,以装饰、镶裱主体画面,以达到托物寓情、调谐气氛、增强美感的作用,主体画面不仅因此而漂亮起来,对深化电视宣传效果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笔者在十多年的电视摄像中,曾对此作过一些尝试,这里我就衬托物对主体画面所产生的作用谈点体会,以供同行们商榷。托物寓情。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将自己的喜好、情绪借助一些相关联的物体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方式,风格别具,给人一种遐想、留有思考的余地,对人的思维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一次年底,笔者随本地…  相似文献   
10.
《念奴娇·赤壁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豪放积极的,其人生态度是健康向上的。可是,历来专家学者都把苏轼在本词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定位在消极悲观、内心矛盾上。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