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文艺美学研究从何开始,即研究的出发点或逻辑起点问题,是当前文艺美学理论建构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美学史看,传统的文艺美学研究偏向于从艺术的审美本质出发建构体系,近代以后的文艺美学研究偏向于从具体的审美事实出发建构体系。实际上,艺术的审美经验就是艺术审美活动中最基本的审美事实,文艺美学的理论建构若能建立在这一最基本的审美事实之上,就能获得一个更为牢靠稳固的基础,从而有效地避免本质主义的抽象性而达到更高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品格。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古代的语言美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日益高涨的今天,在大力引进和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和学术思想成果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深入挖掘和汲取中国本土文化和学术思想的宝贵遗产。文章拟对我国古代美学中的语言美学观作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的世界性和当代意义。从中国古代语言美学观的内在构成看,可以将这方面的诸多理论归纳为儒家、道家、禅宗、诗家四大派理论,即儒家的“文质彬彬”、道家的“言不尽意”、禅宗的“不立文字”、诗家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相似文献   
3.
运用经典小说叙事学的理论,通过对小说的写作、叙述人、叙述声音、叙述眼光等几个重要概念的比较和辨析,探讨了“谁在小说里讲述故事”的问题。到底谁是故事的叙述绝不是一个像初看起来那样简单的问题,对小说叙事的诸多误解,差不多都来自对这一问题的简单化处理。把叙述人与“隐含的作”混为一谈,进而又把“隐含的作”与现实中的作混为一谈,就是一种对小说叙事的最常见、最严重的误解。这种误解导致的后果就是,仅仅把小说叙事归结为对现实的现象的或本质的再现和反映,而对于小说之所以为小说的“叙事性”则多有忽略。另外,叙述声音与叙述眼光的混淆不清,也是小说解读中常见的错误之一。这种错误不仅使我们搞不清谁在以谁的观点讲故事,而且也难以准确地把握故事的错综复杂的细节和内容,以及充分地领略小说叙事技巧所显示的种种奥妙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再现”从字面上讲就是重新展现的意思。艺术再现就是说艺术作为现实的反映,可以重新展现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客观的存在。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文艺理论(少数极端者除外)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认艺术的这一再现性质。影响深远的古希腊文艺理论甚至把艺术的再现性质看作是艺术的本质。不过那时用的不是“再现”这个词,而是说“摹仿”。例如柏拉图就把文艺的本质确定为摹仿,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摹仿,但摹仿在柏拉日那里被解释成象镜子一样地反照。他说,艺术家就象“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非常轻易地就创造出世间的一切。因此,艺术只是摹仿了现实的“外形”,根本不能反映现实物的本质即“理式”本身,“摹仿和真实体隔得很远,它在表面上能制造一切事物,是因为它只取每件事物的一小部分,而那一小部分还只是一种影象”。这样,柏拉图的摹仿论就成为他否定文艺的认识价值,贬低文艺活动的口实。~(1) 亚里土多德提出了另外一种不同的摹仿论。他认为,摹仿不能被简单地理解成镜子似的反照,镜子式的反照是照抄和复制现实的外形,而“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因而“诗所描述的事~有普遍性”,诗不仅摹仿事物的外形,还能够深入地摹仿事物的本  相似文献   
5.
西方20世纪文论中的文学语言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作为“语言的时代” ,普遍存在着一种语言的焦虑和冲动。文化学术领域出现了语言学的兴盛、哲学的语言论转向、文艺学美学的语言论倾向。西方 2 0世纪文论是以文学语言的研究为重要标志的 ,它所取得的每一步进展也是以文学语言研究的进展为根基和依托的。可以说 ,2 0世纪文论给予 2 1世纪的最大奉献就是文学语言研究。但是 ,从 2 0世纪70年代或更早的时候开始 ,包括文学语言研究在内的西方学术研究越来越深地陷入由标异冲动而造成的困境和危机之中。我们的结论是 :推动目前文学语言研究深化和突破的关键在于综合。只有经过综合的途径 ,才能把现代的各派理论联结为一体 ,才能把现代和传统内在地联结为一体 ,才能产生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语言学的总体理论和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6.
当前文艺意识形态性问题的讨论应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原典,首先弄清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是如何论述的,有些什么观点。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讨论才有统一的依据和标准。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的论述有五个要点:文艺属于观念的上层建筑,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经济基础是文艺存在和发展的最终根源,但不是惟一根源;文艺作为意识形态形式还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文艺是一种远离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同属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又各有其不同的特点。这五个要点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意识形态性理论有待于我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把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