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对陆九渊心学,不能简单地评断为"全是禅学",也不能认为它与禅学毫无联系。陆学与佛教的禅观之学在理论旨趣、修养风格、理想境界等方面既相异,又相通。  相似文献   
2.
陆九渊虽饱经人生风雨,但他并不孤立地关注个体人生与自我幸福,而是将其同现实中的国家利益、民族命运紧密相联,从而生发出一种强烈的爱国热忱与社会责任感,并将这种热忱与责任努力地落实于日常行为之中。这样的人生态度,至今仍具有启发作用,可视为我国传统人文精神中珍贵的现代性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3.
朱熹与陆九渊相知相交30年(1162-1192),在理学上互为论敌,在私交上互为诤友。如何处理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两位大儒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洞悉朱、陆之间的微妙关系与是非曲直,从中获取有益的借鉴,特作叙考。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老莱子与老子合传,认为他有可能就是老子,晚年归隐蒙山,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老莱子事亲至孝,留下了"戏彩娱亲"的千古佳话。鲁迅反感"老莱娱亲",其"理由"和推论皆有失偏颇。原因是鲁迅误判了《二十四孝图》的文学性及其创作动机,没能深入理解老莱子之孝贵在"娱亲",而非"能养"。  相似文献   
5.
象山先生十分关注人的志向问题,强调“人要有大志”。其教育思想以“尊德性”为宗,坚持价值理性对理论理性的统领地位,激励学者高扬价值理想,挺立起道德自我。象山先生强调“自立”,即“志”的落实,号召士子去掉因精神在外而造成的人为负担。象山先生重视躬行践履,认为真知应当通过力行表现出来,鼓励学者着力于实行,反对只说不做、只学不用的不良学风。  相似文献   
6.
陆九渊之为学形式,主要是指从师亲友、读书考古、学问思辨等方面。其为学主张主要有:书不可不信,亦不可必信;书不可束之不观,亦不可泛观;亲师友而不泛从师友。这些主张比较典型地体现了陆九渊的为学风格:切己致思、自作主宰。  相似文献   
7.
陆象山作为一个学派开创者所从事的教育活动及其所彰显的理论特色,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他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以“辨志”为先导,以“立心”为根本,以“做人”为归宿,三位一体,相辅相成,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其心学的个性,以及他为人为师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陆九渊兄弟系宰相之后,而其出生时,家道早已全面衰落。为重振家声,陆九渊兄弟坚持重农兴商,以改变家境;维护聚食合爨,以彰显礼义;注重培育贤能,以光于间里。其努力结果,使陆氏家族得到宋孝宗亲口赞誉,后来又获宋理宗颁诏旌表。陆氏家庭背景对于陆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虞舜、郑庄公是颇值得今人借鉴的两类典型人物。家庭成员间履行道德义务,并非以享受相应权利为必要条件,这是中国人特有的道德伦理精神。据此,历史对虞舜、郑庄公及其家庭关系分别作出了不同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之乐     
文中所谓欧阳修之乐,指其"曾点之乐"、"孔颜之乐"、"隐逸之乐"。此三乐构成了欧阳修快乐潇洒的人生观。它提醒世人:在执着于事业时,别忘了自己应当享有的一些常人之乐;在遇到挫折时,应当自强自乐,别怨天尤人;在感到身心疲惫时,不妨去亲近自然,体味那清净无为的逍遥人生之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