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创造历史,这是中外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某些重大的史学观念也在变更。这是十分可喜的。关于上述问题,即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近年来在史学界已成了热门话题。1985年,黎澍同志首先提出了质疑,认为上述两个观点都失之偏颇,提出应改提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当然这一观点反映了我国部分史学工作者的看法,也受到一些人的非议,从而引起争议。我是同意黎澍同志的意见的。本文拟从理论和史实角度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过去决定现实或以任何方式影响着现实,那么现实则必定倒转这个过程。这条规律最鲜明的一个例证就是,托马斯·杰斐逊最近被神圣化为与华盛顿和林肯一样的民族英雄。在工业主义气氛下,城市生活,以及我们按照传统设想的那种强有力的非个人的国民政府将会消灭传统之时,杰斐逊的传奇则己似群花遍开,层出不穷。正如道格拉斯·阿戴尔先生曾指出,民主主义者开创人是由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和查尔斯·A·比尔德“发现的”,并由帕灵顿,诺克和鲍尔斯加以称颂,后来在卡尔·贝克尔,吉尔伯特·奇纳德和艾德里安娜·科克笔下被描写得最趋复杂、有趣、偶合。如今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现代爱国的先进人士对西学东渐采取了不同的对策。胡适对"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讨论有明确的态度,他不是"全盘西化"论者,而是中西文化融合论的启蒙大师。  相似文献   
4.
约翰·洛克(1632——1704年),是十七世纪英国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唯物主义经验论菩名代表。本文试就其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的主要方面做一些探讨。一、洛克的政治思想洛克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政府论》两篇。(本节所引洛克言论均见此书)在上篇,他对君权神授,王位世袭做了有力的批判。洛克驳斥了封建统治者及其卫道士宣称的国王的专制权力是直接来自上帝,因而其王位应该世袭并有无限权威等等的妄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既有规律可循即共性,又有着千姿百态之差即个性。中古时期的城市亦然。中古时期,西欧与中国城市都基本上是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封建生产关系牢固建立的情况下,在政治上由地方割据走向统一的形势下出现和发展的。城市的产生及其发展,又为封建社会的经济繁荣、政治统一、社会进步、民族形成、文化发展、封建制的瓦解,以及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和最终战胜封建主义提供  相似文献   
6.
题目所示的问题是个老问题。不过从我系毕业生走向教学岗位后的反馈资料看,使我们更加坚信,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难以适应工作需要的。这“三基”搞不好,也就谈不上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智能,本文拟从历史专业教学的角度谈谈这两者关系中一些新的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终于在1816年,就此事进行了彻底的如下讨论:“你说,我的话被那些希望我们继续依靠英格兰来支持制造业的人所引证。我的话可能一度曾被较为坦率地引证过,但是在那以后三十年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呀!那时我们处于和平时期。我们的独立地位在国际上得到承认。商业提供原料去换取工业对它最后加工完了的同类物资,是值得所有国家欢迎的。可以想象,有些国家,特别是极为重视制造业的国家,将以各种优惠待遇,以各种诱饵来珍重这些主顾的友谊,尤其将以各种正  相似文献   
8.
自全集出版以来,安徽教育出版社即着手修订再版,实属必要。国内学者对全集十分关注,近年来在刊物上、网上发了一些广见卓识,以期再版修订得更加完善些。我们也殷切期待。并激起了一片热情。我们现将阅读中发现的零星材料整理出来,略表管见,供同好交流、再版参考、编辑借鉴。  相似文献   
9.
关于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与“彻底”的问题,近年来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争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许多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历史地、全面地探讨了英法革命,提出了新的看法,给人以较大的启迪,但对有些观点笔者不能苟同。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对一个事件进行科学的历史评价,必须把它放在产生它的具体历史环境里去考察。本文拟谈三个问题,以求教于史学界前辈及同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