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洛阳何寂寞     
京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 ,是国运兴衰的睛雨表 ,是文学关注的焦点 ,由是形成京都文学。本文展示曹植创作与京都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烂柯传说即晋人王质入山砍柴,遇仙人下棋的故事。最早的记载见于晋虞喜《志林》: “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方对棋,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柯,已烂朽,遽归乡里,已非矣。”  相似文献   
3.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表述的文体发生论思想,具有集大成的地位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许多思想、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建构,也不无裨益。有鉴于此本文拟就其文体发生论思想,略作阐述。 文学起源之时,即孕育着文体的最初胚胎。而文体之形成、发展的过程,在相当程度上也就构成了文学史的发展过程,由于诗这种文体在中国文学的早期发展中是一种主要文体,因此,诗歌发生论的产生也比较早。《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於中而形於言”。此即著名的“诗言志”说。其后,陆机在《文斌》中又说:“诗缘情而绮靡”。此即著名的“缘情”说。这两大诗论都是属于形而下的发生论,它们重在就诗论诗。与之相对的,是文学的形而上的发生论,刘勰的文学起源观就属于这一类。在他看来,文是源于道的:“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原道》)。其它诸如“傍及万品,动植皆文”(同上)的动植之文,以及“形立则章成,声发则文生”(同上)的形文、声文,它们都是自然之道的体现。“人文之元,肇自太极……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早在龙山文化的中晚期,已开始出现有城堡的建筑.“城郭沟地以为固.”建设有围墙的城市,既有军事目的,也有政治目的.军事上,是为了对外防御;政治上,是为了安置宗庙、皇宫、政府机关等.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时期,这种城市的规模是很小的,并且地址也是不固定的,经常处于迁徙状态,直到西周王朝,都城制度才逐渐形成.从公刘的豳到文王的丰,“既伐于崇,作邑于沣.”到武王的镐,“考卜维王,宅是镐京.”一点点发展完善起来.当其向东攻灭商之后,为防止商贵族的叛乱,及加强对东方地区的控制,又开始营建“成周”,其地即为今之洛阳地区.之所以选在这一地点,是因为“此天下之中,四方人贡道里均”,既可以满足军事上控制四方的要求,又便于征收各地的贡赋.西周之后,诸侯纷争,各立国都,其模式,概同西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