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美国始终对以色列提供着坚定的支持。争夺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美国犹太人施加的巨大影响、宗教文化上的相近关系以及地缘政治上的重要价值等,普遍被认为是促使美国持久支持以色列的重要动因,但是,美国支持以色列的最为深刻最为稳定的动因,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以色列问题上赋予自我的“责任感”及其影响下的特殊利益考量,是出于美国追求战后世界领导权及其在此战略目标之下牟取多方面实际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世界当代史与时事关系密切,时事因素在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合理运用时事材料,拓展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法西斯主义主要通过军部势力发展、壮大,最终掌握了国家政权,完成了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极其反动的政治“变革”。虽然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发展在形式上与日本的军国主义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在本质上却不是同一事物,正确区分日本法西斯主义、法西斯军国主义政治现象与日本传统的军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是正确把握二十世纪日本法西斯反动政治本质的需要,同时也是有力地批判当今日本国内诸多否认二战罪行现象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广义上的遗嘱可以指某人通过各种形式留存其身后的所有要求和期望,这类遗嘱通常又被称为遗愿,列宁无疑有着十分丰富的这类遗愿。本义上的遗嘱则是指某人生前专门通过书面或其他可信方式,针对其死后的某些与自己有着密切关联的事务,给予特定对象的具体操作性要求,这种遗嘱在遗嘱者生前对受嘱对象通常是保密的,在其死后则对受嘱者有特定的履行义务。本文这里所要探讨的是,列宁是否也给布尔什维克及其苏维埃政权留下了后一种意义上的“遗嘱”?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列宁晚年口授的“给代…  相似文献   
5.
王祖奇 《科教文汇》2008,(35):280-280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希特勒的军事行动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每次军事行动中希特勒都使用了特点不同的"闪击"战术,使每次军事行动都能取得突然袭击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罗斯福新政中,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通过在农业领域全面采取国家干预措施,控制农产品生产过剩,调节农产品流通,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合作关系,从而建立起美国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的新机制,有效地避免了美国传统资本主义自由放任农业的一些弊端。  相似文献   
7.
在新四军战略重心北移的推进过程中,陈毅领导新四军率先开辟苏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向长江以北发展的战略基础;率领苏南新四军主力渡江北上,打开苏北新四军抗日的新局面,使中共中央战略重心北移的目标得以实现。陈毅在军政方面表现出的杰出才能,赢得了中央的高度信任,成为中央在华中军事指挥寄予厚望的不二人选,对党中央新四军战略重心北移目标的实现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项英在担任新四军主要领导人期间,在新四军的战略发展方向等问题上长期与中央存有争论,并因此多次受到毛泽东和中央的批评,但他仍长期保持着新四军的主要领导职务。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与项英本人的政治经历、政治水平和战略判断能力有关,另一方面则主要是由中央选择项英任职新四军的审慎考虑、新四军斗争活动所处的实际境况及毛泽东和中央对新四军的南方战略长期存有寄望所决定的。项英长期以来囿于江南情势进行战略谋划,围绕据皖南再  相似文献   
9.
1921年3月,苏维埃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被迫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改行“新经济政策”。在新经济政策的实践中,列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地通过新经济政策在苏维埃俄国进行了市场经济的探索,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并首先从实践方面肯定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机制的结合。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市场化探索是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建设史上的一次极其重要的路线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0.
《牧场工行动——美国在越战中的落叶剂使用研究(1961—1971)》是吕桂霞博士的博士后研究报告,2011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吕桂霞博士长期从事美国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研究,近来成果不断问世,这本专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