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王虹艳 《红领巾》2004,(2):78-81
每一种文体的发展史都联系着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它反照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趣味的变化.选择文体就是在选择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写作来说,选择散文这种文体就意味着女性主体面对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所坚守的先锋姿态;而在女性散文的终极意义上,则是言说方式与生命形式的等同,从而使散文写作超越文体限制,达到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2.
《芝加哥“格格”》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它关于异邦文化的描写,也不是一对母女怎样在美国获得成功,而是杨晓晓在整部书中始终洋溢的母爱。这种母爱最后演化成为一种母性精神,一种凝视世界的方式,也成为《芝加哥“格格”》的叙述视角。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女性文本中,母亲形象变为在传统与现代、伦理规范与本能欲望间挣扎与突围的生命个体;她不再是父权话事中被命名的“他者”,而是女性自审意识与反思精神的形象载体与文化见证。女作家正在对母亲原有形象及其文化隐喻的解构中开始了对母亲的重新命名,这一命名过程具体表现为母亲形象类型的新变以及叙述话语的重构。  相似文献   
4.
当下汉语散文在其发展形态上存在很多问题,复兴汉语散文,就必须重建汉语散文的新思维。本文结合女性散文的具体特征,从汉语散文的文体意识、宏观意识、语言的文化意识、性别意识与修辞系统等多个方面具体论证汉语散文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代女性散文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十七年的沉默,文革后的反思忆悼,八十年代中期的多种形态与风格的林立,以及不同代际作家的创作实绩等等,当代女作家的散文创作成为中国散文以及女性文学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6.
女性“新散文”在文体形式与精神向度上与传统散文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出现了自觉的对话性,塑造出一个更具有现代意识与反叛精神的叙述者主体形象,同时还将新时期后小说和诗歌领域中的创新元素运用于散文中,为散文创作拓展出更大的空间,但同时它又存在着种种不足。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散研究有两个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对于现代散理论的重新整理、对现代散与17年散创作的总结,以及对散作为一种体的本体论研究;二是90年代的散研究领域出现了对散体以及当时的一些创作现象的争论,这主要集中在对“散热”“大散”与“体净化”“小女人散”“化散”等诸多问题的论争上。90年代的散批评有了更加理性化、多维度的批评视角,但是也出现了命名的混乱、女性散批评的匾乏、对本细读的忽视、以及多元化批评方法的缺乏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