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5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的全国高考卷作文题在作文要求中首次提出"不得抄袭",要求不能说不明确;在<评分标准>中提出"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但抄袭风仍然猖獗.从阅卷情况来看,抄袭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形.  相似文献   
2.
高考语文答卷有些得分点往往失分严重,这反映出高考语文复习中往往有普遍存在的误区,高考语文答卷中往往有普遍存在的盲区,研究这些误区与盲区,能为2007年的高考考生考好语文提供借鉴。“欲得断酒法,醒眼看醉人”。本文提供2006年江西考生答卷中的前车之鉴,以此提醒2007年的考生,以便复习与应试中从容应对,减少失误。  相似文献   
3.
学情分析策略杜甫的《兵车行》诗句明白如话,用典很少,高三学生又都读过杜甫的不少名诗,对杜甫其人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学生凭借注释,读懂读通这首诗没有什么困难,可通过反复诵读在习得中同化。但字里行间诗人激切奔越、浓  相似文献   
4.
每年高考开考,人们总是那样热情地关注当年的作文试题.今年也一样,语文考试刚结束,纸媒、网络乃至大街小巷,对今年江西的作文题议论纷纷.也许是未亲见试卷,道听途说,难免以讹传讹,各种大呼小叫此起彼落.有的说江西今年的作文考题是捆绑式多弹头导弹,可以一发命中,也可以多发毙命.其实这道作文题是一道三选一的单选题.  相似文献   
5.
一、古代送别诗及其主要特点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友离别往往数载难以相见,尤其是在动乱的年代里生离有时就意味着死别.因此,在古代,人们特别看重离别,离别时也就更见人间真情.江淹在<别赋>中说:(自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也正是这些难以承载的离愁别绪,拨动着别离人的心弦,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送别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为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习惯,形成学生探究能力,撞击学生创新火花,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经过20年摸索,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学生设问法”教学模式。早在1989年笔者就在第4期《江西教育学会通讯》上撰文作…  相似文献   
7.
一、古代送别诗及其主要特点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友离别往往数载难以相见,尤其是在动乱的年代里生离有时就意味着死别。因此,在古代,人们特别看重离别,离别  相似文献   
8.
探究型作文挑战考生的审题立意能力 2009年高考语文江西卷一道探究型作文题赫然登场,令习惯于一般材料作文写作的考生措手不及.面对独立审题立意能力的强有力的挑战,一些写作高手中箭落马,败下阵来.这道题是:  相似文献   
9.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183;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相似文献   
10.
《杜鹃枝上杜鹃啼》【自读导言】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 ,名叫杜宇 ,他后来禅位退隐 ,不幸国亡身死 ,死后魂化为鸟 ,暮春啼苦 ,至于口中流血 ,其声哀怨凄悲 ,动人心腑 ,因名为杜鹃。又叫杜宇 ,因其声若“不如归” ,也叫子规。而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 ,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自古以来 ,文不绝书。作者即以此为契机 ,生而发之,从给自己起名“瘦鹃”写起 ,写到了“愁种子”的欢愉之声 ,写到了自己“从此东涂西抹 ,沿出至今 ,倒变成了正式的名号”的过程 ,从而暗示人世间的悲苦并非不可变更。作者从悲苦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