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文化理论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元旦的早上天还没亮,河南省针灸推拿学校男生宿舍楼五楼平台上,已经密密麻麻地站着几十名学生,他们一个个抬头挺胸,面向东方,脸色肃穆,神情专注,翘首而立,极目而望.这些学生在看什么?在看太阳,看新的一年从东方升起的第一轮朝阳.  相似文献   
2.
教人求真     
去年新生入学后第一次作文的题目是《对初中老师说说心里话》。对不同的班级,我做了不同的提示。在给一班布置时,我提示道:“人们常用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老师的奉献精神,现在我们升入中等职业学校,想对初中老师说什么心里话,请把它写出来。”批改作文时我发现,全班50个同学,几乎全是对老师爱岗敬业、关心学生的赞美。其中有十几篇,看似声情并茂实则无病呻吟,有明显的虚假成分。二班的作文课,还是这一题目,我这样提示:“教师是崇高的职业;但老师也是平凡的人,也有喜怒哀乐,也会急躁失误。请把你最想对初中老师说的话…  相似文献   
3.
用简笔线条勾勒出的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这三件人们天天都离不开的普普通通的餐具,是《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1期开始在封底刊载的1917年创刊号的封面图画,这幅图画,既清楚明白地告诉人们这是吃饭的用具,又寓意深刻地揭示了靠什么才能吃上饭,封面上“教育与职业”的刊名恰好又给了画面以最好的诠释。《教育与职业》杂志封面上醒目地标有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社徽图案。图案外面是一个圆,圆内有两个对称的古体“手”字,圆表示人的大脑,左右二手表示人的双手,二者结合,寓意“手脑并用,双手万能”。妙哉,多么内涵丰…  相似文献   
4.
透视按摩业     
提起按摩业,人人知道。可是,你知道按摩十六法吗?知道北派、南派和中原派吗?知道日式大按、泰式大动、港式大推和中式大揉吗?知道由瞎按摩到按摩匠再到按摩师的演变吗?知道人们为何对按摩毁誉不一吗?知道什么是绿色按摩吗?读者朋友,让我们循流溯源,由表及里,走近按摩人员,了解按摩医术,扫描按摩市场,点评按摩万象,勾勒按摩历程,展望按摩前景。请看本刊独家评谈──  相似文献   
5.
王道庄 《师道》2004,(1):39-39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该给学生什么样的“脸”?面容慈祥、和蔼可亲的脸色,难道是惟一的吗?且不说在课堂讲授中,根据不同的课文要有喜怒哀乐等不同的表情,就是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在不同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职业》今年第1期在"理论研究"栏目刊发了丰宗立先生的《职业教育"低谷"现象的再思考》一文(以下简称《低》).反复拜读,再三思忖,对该文的主要看法及观点,实在不敢苟同,且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现借《教育与职业》这一全国职教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阵地,抛出拙见,与丰先生商榷并求教于职教之方家.  相似文献   
7.
《论语·先进》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的两个学生冉求、仲由请教孔子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件事马上就去做吗(闻斯行诸)?"孔子对冉求说:"听到了马上去做(闻斯行诸)。"而对仲由却说:"听到了为何要马上去做呢(如之何其闻斯行诸)?"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问孔子为何对同一问题做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为人懦弱,所以鼓励他;仲由处事急躁,所以约束他)。" 孔子这种"进之"、"退之"的做法,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因为他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抓住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而采用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对学生表扬优点、批评缺点已成了不少教师的思维定式。教师习惯于用统一固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其实,一律这么做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身上的毛病很多,连他的家长都很无奈地请求我,要多给他“穿小鞋”,少给他“戴高帽”。  相似文献   
9.
掐指算来,我与《教育与职业》的“亲密接触”已整整两年了。两年前的10月,我给《教育与职业》投寄了一篇稿件———《由拐杖想起的》。时隔数日,我打电话询问稿件是否收到,编辑部一位同志亲切地对我说:“请稍等,让我查查。”过了几天,我又询问能否采用,一位编辑告诉我,稿子准备刊发,并鼓励我多写一些与职教一线有关的文章。温馨的话语,亲切的鼓励,拉近了我和编辑的距离,也点燃了我关注、研读、宣传《教育与职业》的激情。这是我与杂志社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从此我便与她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作为耕耘在职教一线的读者,《教育与…  相似文献   
10.
“环保”,是名词性偏正结构的词组“环境保护”的简称。虽然“环境保护”这个词组出现时间不长但使用频率极高,现在已演变为“环保”这个名词,其语素间仍然是偏正关系,中心语素是“保”。在2001年4月15日央视“实话实说”节目中,主持人多次说道: “治理环保,要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