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分析和探讨良性颅内压增高(BI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01例BIH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2例,女69例。平均年龄35.8岁。平均病程3.9月。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减退和视乳头水肿,头CT及MRI有助于诊断。治疗措施包括激素、脱水药、多次腰穿、脑室持续引流或颞肌下减压术等。结果83例症状体征恢复满意或有明显改善(82.2%),无死亡。结论 对BIH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一例椎管内起源于C_(1-2)神经的神经鞘瘤患者,最初误诊为脑干肿瘤。本文就其病史,临床经过及手术治疗进行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鼠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脑缺血及神经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改善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治疗脑缺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模型,共81只大鼠,随机均分为9组,每组6只行内源性过氧化物酶(EGPO)组织化学染色、脑含水量测定,并进行图象分析。每组3只电镜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结果:①脑损伤后30min伤区可见出血灶,伤区内无血管染色,伤区周围存在"微无血管区"。"微无血管区"的存在持续至伤后72h。②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面密度明显下降,伤后48h达到高峰,直到伤后168h才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③脑损伤后30 min微血管平均光密度明显下降,伤后24h、48h回升,72h再次下降,至168h仍未恢复正常。④脑损伤后30 min,微血管内皮细胞有轻度受损迹象,伤后2h毛细血管腔内有微绒毛形成,伤后6h微绒毛增多。伤后12~72h毛细血管腔明显狭窄。⑤脑损伤后30min,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改变不明显,随时间的延长,神经细胞超微结构逐渐恶化,至伤后168h细胞结构完全丧失。结论:EGPO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能准确反应脑损伤后脑微循环的改变;脑损伤后即发生脑缺血改变,神经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继发于脑损伤后的缺血性改变,而脑缺血的发生源于脑损伤后脑微血管结构的破坏和微循环灌注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大鼠急性局灶性脑损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的变化是导致外伤性脑水肿的最直接的因素.研究脑BBB 改变对探讨颅脑损伤脑水肿发生发展过程有重要意义.方法:84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脑损伤组,脑损伤组采用Feeneys 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模型,按伤后不同观察时相点又分为6个亚组,每亚组12只.每组取6只测量伤侧脑组织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含量,另6只做脑组织含水量测定. 结果:研究发现伤后30min时已可见BBB开放,伤后24~72h组最明显,伤后168h BBB功能仍未恢复.结论:脑含水量的变化与脑组织中EB 含量变化不同步,BBB 的开放先于脑水肿的形成.提示脑损伤后脑水肿的治疗应从早期开始,并持续一周以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粉碎穿刺针微创清除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采用CT定位 ,床边粉碎穿刺针微创清除治疗。结果 :血肿清除率 90 %~ 10 0 % ,总有效率 93.4 %。结论 :此方法操作简便 ,损伤轻微 ,适应证广 ,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