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颖  田延明  毛海燕 《中国科技信息》2011,(13):150-150,153
本文借鉴生态学原理,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分析英语课堂教学,呼唤构建以学生为本、有对话性和可持续发展课堂。这种建立在生态理念基础上的英语课堂生态观,呼唤摈弃单一化、程式化和教条化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英语课堂。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通过两种语言的词汇的理据分析,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差异条件下词语的理据差异及语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反语是语用语法化和反语语用认知机制结相互作用的结果.文章旨在探究语法化和反语语用认知机制.并用它们来分析反语的产生的动因.反语的语法化是一种很难具体化的语法化现象,它更不能像常规语法化那样固化为一定的表现形式.因为反语语法化受很多动态变量的制约,这里有语言变量,也有非语言变量.这一切都是人类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表达过程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探究了英语前置修饰语在提供名词信息精密级阶中所发挥的作用.分别探究了英语提供宏观背景信息的指称系统;提供事物数量信息的量化系统以及为名词表征提供主客观信息的形容词表征系统.这三个前置语表征系统为言者信息编码和解码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显然,信息发出者前置语的选择反映了他对事体及现象存现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认知,同时也为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解码提供了可能性.信息的交际效度取决于交际双方对事体和现象存现的物理、心理和文化空间的整合程度.  相似文献   
5.
词类转化是英语构词法中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英语形成新词的重要方法之一。词类转化现象常见于英语、汉语等诸多语言当中。传统语言学对词类转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语言现象本身以及英汉对比的研究上,这些研究只是将词类转化看作新词产生的构词手段,没有触及词类转化发生的成因等更深层次机制的研究。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究英语词类转化的认知机制,阐释英语词类转化的理据,并从该理据出发探讨这类词的词汇学习策略,以达到词汇深度习得的目的。笔者试图在英语词类转化的认知机制与词汇深度习得研究这二者之间搭建一个可以贯通的平台,以更充分,全面、完整而深入地去解读英语词类转化。  相似文献   
6.
以往对英语委婉语的研究大都是从语义、语用、修辞等方向出发的,从社会文化等角度解释了英语委婉语的由来。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并运用其三大理论,即原型范畴化理论,脚本理论以及概念融合理论,对英语委婉语的嬗变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从本质上探讨英语委婉语的成因及其内在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图式理论在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发展之后,对该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图式理论的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用图式理论来分析语言学习者的理解过程,主要接受性技能(听和读)的影响。然而,图式理论在语篇的产出(口语和写作)方面也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解释力。文章则是从图式理论出发来探讨一种可操作的用来综合分析语言学习者的语篇生成过程的动态图式认知模式,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图式认知过程进行了探讨。对学生进行了有声思维测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语篇生成认知过程中的动态变量,包括“确定交际目标”、“匹配语体图式”、“组织语言图式”、“表达思想”、“整合新图式”;(2)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四个自变量的测试中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对外语写作教学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从认知科学、语言学、心理学、隐喻的类型,隐喻认知的普遍性,隐喻的功能等几方面探讨了隐喻的化认知特征,笔认为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化现象,隐喻与非隐喻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隐喻不是某个人灵感的创造,而是一个漫长的大脑认知能力进化的产物,是认知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认知的重要方式之一。语言学习对隐喻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语化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外语教学必须以隐喻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离散—连续认知机制是认知语言学一直探讨的领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类通过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和范畴化过程形成自己的原型范畴,然后又在原型范畴的基础上形成一些由原型范畴到边缘范畴发展的连续统一.只有以离散—连续的认知观来审视英语的“通感”修辞格,才能把握修辞维度中蕴涵的认知机制.在通感形成的人类感知的心理和生理的基础上,探究通感表达的相同相异之处,从而实现我们对英汉修辞手段的本质认知.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通过两种语言的词汇的理据分析,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差异条件下词语的理据差异及语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