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教了多年的自然,对四年级第四册机械(2)滑轮部分的教学我一直感到比较棘手。每次上课后教学效果都不理想。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四十分钟学有所获呢?通过深钻教材,我改进了教学方法,采用了电教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其具体作法如下: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自然》教材第12册《月相的成因》是逻辑推理课,教学难度比较大,上不好,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效果就不理想。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把它制成课件,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但在实际教学中,因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要指导学生认识《月相的成因》,常常让老师感到很为难,在这种情况下,我选择了充分利用挂图,再辅助模拟实验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极为广泛,这些渠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学生在接受学校传授知识之前,就已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和储存了大量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如果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将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我通常把一节课分成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阶段,第二阶段为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阶段。 课堂教学开始,我首先提出教学  相似文献   
4.
田映新 《科学课》2008,(10):22-23
在研究《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时,我本着走进去深钻教材,走出来活用教材的想法,对我市前后使用过的三套教材进行了认真学习和分析。通过学习,我发现现行教材的呈现方式比较浅显,缺乏深度,探究活动也过于单薄,该指点的都指点了,该告诉的也都写清楚了,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感觉到无多少内容可上,教学活动难于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看了《小学自然教学》1997年第5期第18页《认识摩擦力》一文,我对文中:“……手掌上抹些滑石粉……”的说法持有不同的看法(或者说我认为文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
《大气压力》一课,实验材料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就不能充分感知,很难把“吸”和“压”弄明白。根据学生的实际,我选用了杯子(两个,其中一个是一次性塑料杯)和一次性注射器作为主要实验材料。要学生利用杯子通过充分的感知和分析,明白在一吸一呼的实验过程中,包含了: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杯里的空气和杯外的大气压力相等则相互抵消等科学道理。 1.“你能让杯子罩在嘴上不掉下来吗?” 2.“你是怎样做?”(将杯罩在嘴上,往里吸气后憋住,杯就掉不下来,紧紧地吸在嘴上,用手都很难把它拿下来)。  相似文献   
7.
8.
师:数一数你的牙齿有多少颗,可以自己照着镜子数,也可以两个同学互相数。 (学生数的结果有:17颗、22颗、20颗) 学:我有21颗,掉了两颗, 师:你们这么大的孩子,牙齿从20—24颗都是正常的,为什么有的同学只有17颗牙?(老师请一个同学帮他重数) 生:(自言自语)24颗,上面和下面一样多 师: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自言自语的学生向大家复述了他的发现后,教师小结:牙齿有20颗—24颗。上面的牙齿和下面的牙齿数目一样。)  相似文献   
9.
当小学自然课的教学改革已经走到这样一步——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探究和研讨,形成概念,得出结论,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时,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似乎下降,作用似乎在减弱。事实正好与此相反,在改革后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