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2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结构主义语言学与汉语修辞中的显性和潜性理论存在着一定渊源,本文试图从语言和言语的区分、语言的类推机制、语言的经济机制及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角度对此进行解读,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了解,阐述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的文学观念,并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化启蒙主义和文化守成主义的不同,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明白中国现代文学和古典主义。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与朱自清都是运用修辞艺术的高手,普通的比喻艺术在他们的笔下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美感,然而他们的比喻风格各有千秋.钱钟书的比喻机智、巧妙、幽默、风趣,富有哲理性,是一种智慧与哲思的语言.朱自清的比喻形象、贴切,联想丰富,新颖别致,是作者敏感的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与共鸣.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中国的古典小说发展就达到了十分成熟的阶段,不仅出现了大量经典的魔幻小说、历史演义以及世情小说,而且还涌现出大量经典的民俗小说、英雄演义,譬如《说岳全传》、《醉醒石》等.这些作品为了更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性格和刻画人物形象,按照需要的不同而大量使用民俗语言,十分注重民俗事象的运用,不管是在丰富人物形象还是渲染善恶因果方面都十分具有震慑力.特别是语言民俗巧妙运用,使得小说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完美体现,主要表现在环境的烘托、让小说人物变得有血有肉以及进一步深化小说主题上.结合中国相关古典小说,本文主要围绕作品中语言的民俗化运用这一话题展开.  相似文献   
5.
"乡下人"作家沈从文和"农民"作家贾平凹都以寓居于都市的"乡下人"自居,都在作品中充分体现出对都市文明的忧虑与对城乡文明的审视,在创作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上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因创作视角和创作模式等处的差异,作品中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内涵。就二人创作中对城乡文明审视和批判的情况来进行比较,沈从文作品中更多地凸现了对城的批判与讽刺和对乡的自然与美的赞扬,对乡的审视更多几分理想色彩,而贾平凹的作品中则对城乡更多一些双向的审视和批判,更多了几分厚重与苍凉。  相似文献   
6.
“钗黛合一”中“钗”是“俗人”里典型的贤淑女子,“黛”是下凡还泪的绛珠仙子,二者无论从性格上还是命运上都是互相映衬、互相照应、互为补充的,这是《红楼梦》所特有的写法,表达了曹雪芹所希望的一种既能生活在温暖的尘世中,又能保持一种超然尘世的心境.这是《红楼梦》中人物的完美组合,也是曹雪芹个人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柳”在宋词中的运用是惊人的,它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且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展现出五彩斑斓之色.宋代词人以咏柳之语和喻柳之笔大量吟咏柳这一景物,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赋予了柳这一景物浓厚的文化涵蕴,形成了宋词中独具特色的柳文化.  相似文献   
8.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封建时期,孝道被统治者作为思想统治的一种工具,是一种缺乏人情味的畸型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在对封建孝道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孝道观。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旧观念的交替,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等都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倡导“孝道”这一传统美德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隐士,陶渊明之归隐既是"止泊之隐",又是"于世之隐"。其"止泊之隐"不仅是陶渊明寻找的精神的故乡与归宿,也是魏晋士人精神寻觅的目的地,成为魏晋玄学的主流;其"济苍生"之志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这使陶隐在众多隐文化现象中成为典型代表之一而垂范后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