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我国农村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了两次包产到户,这是广大群众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导,但这种探索在当时却引起了争论,并遭到了禁止。回顾这两次包产到户的产生及由引起争论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这两次包产到户遭受禁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党的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在生产关系变革上急于过渡,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2.
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与1953年粮食危机的出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有密切的关联。此前,中国粮食供需的总体形势虽有所缓和,但并没有根本好转。为解决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对粮食的需求以及稳定物价的需要,中央政府不得不谋求新的控制粮食资源的办法。粮食危机的出现,为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提供了一个重要时机。另外,在酝酿采取统购统销政策时,中央政府一开始就把它纳入到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去,以便对城乡传统生产关系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3.
1927~193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米粮贸易从业者的资金融通渠道主要有从银行或钱庄获得贷款、在同业间进行融通三种。此外,米业与农民之间的金融往来,主要体现为产地市场和集散市场中米行与农民之间种类繁多的借贷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1953-1957年间的河南唐河县为中心,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实施初期在农村地区的推行方式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从总体上看,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在基层的运作是以“全党动员,全力以赴”的方式得以推行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开展“运动”是其得以推行的重要形式。而"运动"中的政治动员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