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外华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播有三层内涵:目的在于文化共享,内容是华文教学的必需,实施与华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培养域外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能力是其基本策略,阅读感受、写作表现、课外迁移是其重要方法。为强化文化传播的实效,华文教师须准确把握角色定位并不断提升文化才艺。  相似文献   
2.
1 什么是文气?对这一范畴,有谓文气是才性气质论者,有认为是作品风格论者,有认为是行文气势论者,有认为是语气音节论者;台湾学者还从“文气”中析出了“民族性”的意谓,等等。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从某一侧面接触到了“文气”的内蕴,但我总觉得尚有意犹未足之感。研究者们似乎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研究角度,这就是文气论也是艺术本体论,它着力标明的是艺术美的本质特征所在。“文气”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美学范畴,对于它绝不能仅仅从字面上作望文生义的理解。在一定的意义上讲,也许“文气”一词本身并没有准确概括、反映出它所拥有的丰富内容。因为“文气”二字,从字面上看很容易被人认为就是指文学作品中的“气”,实则这一术语是从曹丕的“文以气为主”的说法中凝缩而来,而曹丕原意更偏重于指作  相似文献   
3.
我一读到药老的长诗《桂林底撤退》(以下简称《撤退》),就立刻被它那恢宏的气势,奔涌的激情和韵味独具的语言所吸引。这首长达二十九章,一千六百余行的诗,是血,是火,是史,是檄。这里有犀利的讽刺和愤怒的诅咒,有深沉的悼念和热情的礼赞;有大笔如椽的总体勾勒,有精妙入微的细部刻划。它是抗战那个大时代中最凄惨的一页——1944年桂林大撤退的全景描绘,也是亲历其境的诗人的情感历程的忠实纪录,无论是对于现代文学史还是对于药老个人的创作来说,它无疑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撤退》一诗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那种史诗笔法。从时间纵向看,它为我们艺术地展现了桂林大撤退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在诗中分为三个阶段。从桂林这座“无忧之城”受到长沙失守的影响,难民涌入桂林城,谣言四起,到桂林的仓皇疏散,这是第一阶段。接着忽然又出现了所谓胜利的号外,于是人们纷纷返城,弹冠相庆,又是一派升平景象。但这第二阶段的好景不长,接下来第三阶段便是衡阳守军投敌,黄沙河失守,于是桂林城  相似文献   
4.
《月食》是新时期文学中最早对党和人民关系进行反思,从社会批判转入自我批判,呼唤党性回归的作品之一。在艺术表现上,着重人物心灵的揭示,既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技法,更继承了中国古代美学虚实相生,传神写照的创作精髓。人物形象富有诗意,叙述语调饱含深情。整篇作品达到了思与诗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6.
7.
8.
艺术真实包含两个相互联系但又有很大差别的层面:外指层面和内指层面。前者指涉作品反映现实的准确性,后者指涉作品内在语境的合理性。从不同的层面解读作品,会得出很不相同的结论。在批评实践中,要根据作品实际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黄文婷对女性身份有着明确的自我认同,以自身的生态状态和价值选择有着充分的肯定。她以自信、从容的笔调展开具有女性色彩的话题,对田性世界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她的散文以对现实的热切关注和普泛化意蕴,区别于自恋自爱的小女人散文。黄文婷散文的现实关注突出显示为当下性语境。其语言风格自然、柔和、温婉,正与作品的现实语境和女性视角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