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人的自然、社会、文化和精神多重存在的生态结构,成就了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多重存在关系。在生态系统结构中,这种关系是趋向自由的。文艺生态审美在这多重自由关系中呈现着人的生态化的生命自由体验。在生态自由体验中的人类,能够从本质上认识自然,体认自然,能够真正地从生态意义上去体验人的生态性存在。  相似文献   
2.
"阴阳刚柔"、"万物化生"借阴阳的生态转换与生命的生成节律来说明宇宙的发生及万物的起源,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智慧和生存智慧."阴阳刚柔"、"万物化生"不仅是艺术生成及诗意性存在的内在依据,而且是中国艺术生命精神产生的动因.它确立了中国艺术以体现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弘扬人的生命精神为最高原则的审美境界."阴阳刚柔"与"万物化生"的智慧作为生命思想的所指.必然使中国文艺具有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生命色彩与诗性智慧,这就确立了中国文艺以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和形而上的境界为动因的独特的生命艺术范式.中国艺术创生的动因源自阴阳二气的变化、转换而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交融,而对审美主体而言,艺术创生的发生则基于生命精神的寄托,审美主体借艺术之载体的运行而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提升审美境界.从这种意义上看,艺术审美一定程度上也是表现这种平衡性的审美.其中动态的审美心态与虚静的审美心态实际上是阴阳之气、刚柔之性的融合变化,并在人的心灵中的不同反映,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杰作必须在协调好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教育不仅是知识性教育,更是能力教育,而能力又是丰富的、综合的,这就决定了以创新为主导的能力教育必须有效地运用具有系统整体性、有机多样性、复合复杂性等特征的生态思维方法,恰当处理好分析与综合、交叉与整合、发现与创造、体验与实践等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所出现的一系列艺术典型,诸多研究者和各类教科书已经谈得很多了,但鉴于多年来研究方法的单一,我们的研究还缺乏对其进行总体性的审美把握。本文不揣浅陋,以就教于专家学者。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美的艺术长期以来,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几乎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认为《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等一系列古典长篇小说都是现实主义杰作。形成这种观点的理论根据无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6.
从生物多样性走向文化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多样性既是生物物种及群落存在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得以生态性生存的基础和前提。生命既是生物多样性的现实存在,也是我们认识、把握及体验生物多样性的核心问题。对人类存在来说,生物多样性首先直视人的生命,它使人能够在复合且复杂生态系统中生存与发展。生物多样性还提供了一种认识与思维的方法,描述了一个思维的进程,形成了“联系的联系”的自组织结构,也使文化多样性的组织系统成为复杂结构。文化多样性作为思维转向应该是这种自组织结构演化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同时也呈现一种全息性结构。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教育不仅是知识性教育,更是能力教育。以创新为主导的能力教育必须有效地运用具有系统整体性、有机多样性、复合性等特征的生态思维方法,掌握用生态思维方法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本策略,张扬培养创新性的个性和能力所需的质疑、求异、反省和批判精神,进而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生态批评有着丰富的历史、时代与文化的生成语境及条件,作为文学现象,既能合理调控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机—过程,又需探寻人类共同共通,且具普遍性存在的价值合理条件,以跨地域、跨文化境域铺设中西互通的优质路线。中国文化及文学丰富的生态智慧内涵,其特有的感悟自然及生命体验的方式为生态批评输入不可枯竭的文化能量,也是中西文学乃至跨文化互通的必要路线。用生态批评的体验及评价特点来审视和阐释中国文学,不仅活化,且会拓展生态批评视野,也是文化交往及人类与未来交通的互通之策。中国文学要体现现代转换,要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就需与多样文化进行"间性"交往,既突出自身特点,又以文化支持观照人类发展,共同呵护地球生态之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