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0年春,在辽宁图书馆馆藏中发现了罗振玉先生旧藏的元代杨朝英所解《乐府新声阳春白雪》明抄残存六卷本。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元人散曲珍本书的第四次发现。 这次发现的《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明抄残存六卷本(下简称明抄残存六卷本)中所收元人散曲,在很多方面超过了1955年隋树森先生在北京图书馆发现的元杨朝英辑《乐府新声阳春白雪》明抄九卷本(下简称明抄九卷本,是现存元人散曲选本最早的一部)。它不仅可以对明抄九卷本中的很多作品进行校订,而且增补了十三个作家(其中两名是《录鬼簿》中所无,另一名为无名氏)的二十五首套曲。这么多埋被没达五个世纪的元人散套的重新出世,为元代曲苑增添了十分绚丽的色彩,值得庆贺。 笔者能一睹明抄残存六卷本珍本,并首次将其中被淹没已久的马致远的六个新套曲编入拙著《东篱乐府全集》(此书将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实在是平生一大幸事。和马致远原有散曲作品(指隋树森先生《全元散曲》中所收)相比,这新发现的六个套曲无论是在内容或艺术上都有新的突破,对学界研究元曲,研究马致远,无疑将起重要作用。 现先披露马致远六首新曲中的部分作品,以饗读者。  相似文献   
2.
“喜辽东书讯新传。白雪阳春,又有佳篇。”“曲豪有东篱状元,新词有散套珠穿,” 这是抄自隋树森先生为明抄残本《阳春白雪》六卷的发现而写的《折桂令》中的两句话,其中所表现出的喜悦确乎反映了所有研究元曲的同志的心情。明抄残本《阳春白雪》六卷的发现,不仅给元代曲苑增添了十三个作家的二十九首套曲(这个数目竟占现存元人套曲的  相似文献   
3.
宋人郑樵在《通志》中说: 稗官之流,其理只在唇舌间,而其事亦有记载,虞舜之父,杞梁之妻,于经传有言者不过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顾彼亦岂欲为此诬罔之事乎?正为彼之意向如此,不说无以畅其胸中也。  相似文献   
4.
《西华山陈抟高卧》是元代著名曲家马致远写的神仙道化剧之一。对这个剧很多论者不予好评。有的认为《陈抟高卧》是坏剧本,有的则在评论马致远的专文中对此根本不屑谈及。这样,《陈抟高卧》是一出坏戏的结论似乎已经敲定,不容置疑。但也有一些论者比较客观地分析了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倾向。有的论者还特别指出了《陈抟高卧》一剧中陈抟“实际上却是一个失意文人的形象”,剧中虽然“着力渲染那隐退求道的好处,仍  相似文献   
5.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据2004年统计,经本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注册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约1500所,年培训人次达250万人次。民办非学历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整个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为了加快实现上海民办非学历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即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上海特点,在集聚全社会教育资源、完善区域性教育结构、延长全民受教育年限、取得人才资源的竞争优势、增强上海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民办非学历…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工作对上海市基础教育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能否保持上海基础教育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或者说接近国际发达国家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瞿钧 《现代教学》2005,(5):26-26
2005年4月21日,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和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共同主办,由《上海教育》和本刊共同承办的“应用引领学校现代化——2005教育信息化论坛(中国.上海)”在上海市东格致中学举行。此次论坛的内容与形式较之去年有了很大变化。首先,此次论坛规模达到千人,与会代表主要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人物“校长”为主。其次,论坛从上海走向了全国,论坛邀请了全国范围内的专家与校长参加。最后,突出“应用”的主题,希望能使信息技术回归其本来面目。从本期开始,本刊将系列报道本届论坛的精彩内容。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值此“馆庆”二十周年之际,我向市电化教育馆的全体同志问好,并代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对你们二十年来积极推进教育技术应用与研究,服务于本市中小学和第一线教师的辛勤努力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9.
台湾《幼狮学志》上刊登了曾永义先生撰写的《马致远杂剧的四种类型》一文。文中指出:马致远“写作汉宫秋时”,“取材著重在西京杂记和王昭君辞”。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也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从西京杂记和明妃曲变到汉宫秋,这其间的连锁却要在这一部王昭君变文里得之。”将两者比较一下,笔者认为后面的一种说法更为妥贴。《西京杂记》的《画工图形》和《王明君辞》,固然在情节上、主题上比史实有大发展,但毕竟是两部作品,篇幅极短。将王昭君故事大部分内容融合在一个作品中,又有偌大规模的,还只有《王昭君变文》,此其一。《王昭君变文》无论在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0.
瞿钧 《上海教育》2012,(Z1):20-20
<正>东方绿舟以独特的教育功能、独特的组织形式,在上海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东方绿舟迎来十周年的生日,而我在上海市教委工作期间也恰是东方绿舟刚刚建成、初步向学校和社会开放之时,回首这段岁月,有太多值得回忆、久久不能忘怀的美好时光和无尽的感慨。第一个感慨是:东方绿舟是国家、上海市推进素质教育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