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中国加入WTO ,标志着我国经济正式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探寻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是实践给经济学界提出的重大课题。2 0 0 1年 11月 9— 11日 ,扬州大学商学院、《管理世界》杂志社、苏中发展研究院在江苏扬州合作举办了“农村城市化、企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在本次研讨会上 ,与会学者畅所欲言 ,在有关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1.农村城市化和提高企业竞争力是区域发展的新生长点。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我国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 ,…  相似文献   
2.
从工业化过程中工业与农业关系演进的一般规律出发,结合发展经济学的工业化理论和斯蒂格利茨的次序理论,以及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分析了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的推进次序,最后针对政府的反哺行为提出了相关制度安排及其制度安排的次序.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而转换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角是一条基本规律;在新的经济社会背景下,转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角要处理好“交”与“不变”、“斗争”与“建设”、经济的本质关系与现象、经济理论与政策等关系;在研究体系上,政治经济学要实现由“二分天下”向“合二为一”的转换,并按照三个层次关系进行体系重构;在研究内容上,要重视经济制度关系现实基础的研究,体制层面上要实现“体制内分析”向“体制内、外结合”的转换,经济运行关系层面要实现由“封闭”向“开放”的转换,重视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外部经济的内部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中本源性、不对称性竞争和不完全合作的行政区划型经济系统,它与区域经济既有联系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将胡佛所创立的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作为县域经济理论的基石,具有不完全适用性.基于县域经济系统的特征和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本文认为,县域生产要素存量的有限增长性、县域内部市场空间的有限包容性和县域再生产过程的有限市场性,是中国特色县域经济理论的三大基石.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数据成为生产要素是历史发展到大数据时代,从而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加工、挖掘和处理的产物,是一种具有再派生性质的特殊劳动产品.数据要素既具有自然属性或技术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或社会性,其中,数据要素的技术性都要借助社会性得以实现并对技术性产生放大效应,即对其他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倍增效应;数据要素的社会性又以技术性为介质而催生,纯粹从技术性角度看,这一介质具有极强的被黏合性且在被黏合后只会产生物理反应,即不会改变其他生产要素的性质.但是,一旦技术性与社会性相互作用,尤其是与市场经济下最具有黏合力的资本要素相结合,则依托这一介质将会催生出一系列新型社会关系,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调整,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因此,科学认识数据要素的双重属性及其交互效应,必须以促进公共数据共享和提升商业数据开发利用价值为重点推进放大正外部性的制度设计,以强化数据要素分类分级监管和数据法治为重点推进防控负外部性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