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底层文学已成为新世纪文学创作的一种趋向,作为一种异质性的文学创作逐渐引起批评界和理论界的关注。关注底层求生者,关注底层求生者的生存焦虑和身份焦虑,也成为底层写作者抒写的一种范式,注重从心灵的探讨以期寻求人性的思考,在关注底层求生者生存境况的前提下更注重从心理去捕捉他们希望的追寻与失落。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文学诗歌教学中,“期待视城”每一环节的转换、倒错、阻塞都会形成“期待受挫”,从而导致学生的诗歌文本解读欣赏活动无法进行。因此,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受挫,是调整其既定心理图式,重建宽阔、动态发展的期待视域,以便其能更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开始。而“期待受挫”及其克服需要从三个层次即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上逐层展开。  相似文献   
3.
在当下,读诗这件事越来越像一场冒险。因为据说这种深入到他人精神领域的活动越来越无趣越来越麻烦。譬如有人成天迷迷糊糊浑浑噩噩,他会指望诗歌一张嘴就打卦说禅就透露些神秘的启示;有人天性狐疑善变,他就要诗歌每天刮起令人眩晕的大风;如果有人不小心在车流人海中摔了一跤,他希望诗歌立即伸出一万只手把他温柔地托起……如果人们在诗歌的脑干与脊柱中检视一番而一无所获,他们就会异口同声地说: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文学诗歌教学中,“期待视城”每一环节的转换、倒错、阻塞都会形成“期待受挫”,从而导致学生的诗歌文本解读欣赏活动无法进行。因此,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受挫,是调整其既定心理图式,重建宽阔、动态发展的期待视域,以便其能更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开始。而“期待受挫”及其克服需要从三个层次即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上逐层展开。  相似文献   
5.
重庆诗人冬婴的诗歌写作以"根性写作"的方式反拨着无根时代加诸于人的种种对于自由的限制。他在其诗歌写作中执著于追索人类的"情绪与智慧之根",将被"现实性功利性"与"即时性"所缠绕的"诗意"释放出来,伸展到人的心灵才能抵达的领空。他的写作植根于人对于自身终极存在的不懈探寻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顽强叩问,植根于人对"诗意地栖居"的美好向往。他用诗歌来平衡消费时代的种种弊端所导致的不平衡,来摇撼欲望超载的过重的一端。他以长达二十多年的诗歌写作证明了心灵对于人的完整性存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90年代以来诗歌"边缘化"加剧的处境之下,在重庆新诗理论界"新诗二次革命"理念、"三大重建"方向的推动下,重庆新诗在艰难跋涉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大批60年代出生的诗人如李元胜、冉冉、冉仲景、唐力、王顺彬、李尚朝、冬婴等的诗歌创作,以"写作的自觉"(即诗人在诗歌的美学趣味、语言和文体意识等诸方面的自觉)和"自觉的写作"(即在写作之先即已趋向完成的诗人对自我的精神定位与价值确认的写作)而各具特色、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7.
重庆诗人冬婴的诗歌写作以“根性写作”的方式反拔着无根时代加诸于人的种种对于自由的限制。他在其诗歌写作中执著于追索人类的“情绪与智慧之根”,将被“现实性功利性”与“即时性”所缠绕的“诗意”释放出来,伸展到人的心灵才能抵达的领空。他的写作植根于人对于自身终极存在的不懈探寻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顽强叩问,植根于人对“诗意地栖居”的美好向往。他用诗歌来平衡消费时代的种种弊端所导致的不平衡,来摇撼欲望超载的过重的一端。他以长达二十多年的诗歌写作证明了心灵对于人的完整性存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