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综合类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逊是南朝梁代中期文坛的重要作家,通过对其两首晚年诗作《赠江长史别》和《赠族人秭陵兄弟》的作年分析,大体可以澄清其卒年问题。江革天监十八年辞别何逊,离开江州,《赠江长史别》应该作于是年秋天。何逊族人何思澄天监十八年迁秭陵令,入兼东宫通事舍人,《赠族人秭陵兄弟》当作于此后不久的天监十八年深秋。慎重一点的结论是,何逊卒于天监十八年至普通元年之间,笔者则更倾向于是普通元年的早些时候。  相似文献   
2.
作为后汉三贤之一的仲长统,是魏晋玄学可以追溯较近的渊源之一.其"理乱"政治思想嫉恶如仇,而劝世治平的损益对策体现了深具儒家情怀的弘毅之士形象.<昌言>旗帜鲜明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吸收了老庄思想以"得义"为基准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否定和补充,呈现出非儒入道的异端色彩.仕途舛蹇的仲长统最终遁入道家境界,其对儒道思想的取舍把握与魏晋玄学存在互动的关联,尽管存在诸多自我矛盾,但是在整合基本思想资源催生玄学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在汉魏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仲长统及其《昌言》批判社会不限于形而下的现象,也富含了哲理性思考。其“理乱”政治思想嫉恶如仇,但劝世治平的愤世言行同时体现出了道家倾向。仕途舛蹇、生逢乱世的身世感怀,影响其思考人生价值的定位由“愤世”进而转为“出世”。他借鉴老庄思想。以“得义”为基准时传统儒家进行否定和补充,呈现出非儒入道的异端色彩,最终留给历史一个“狂生”形象。不过,魏晋士大夫抉择儒道、构建内外互补的理想人格,仲长统确是开启端绪的先声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中涉及张华的七则条目,都是专注发扬他具有名士风度的风流雅事.不过,表面风雅之事实际更多呈现为当时文坛文士之间正常的文学活动,张华并非热衷清谈的狂热名士.刘义庆等人编纂"<世说>以玄韵为宗",所以收入子部的<世说新语>史料价值往往附着于小说家言,不过其所记载的片言只语仍然是我们展开研究张华会通儒学、玄理于政治生活实践颇有价值的线索.通过对比分析<世说新语>具体条目内容实际指向存在矛盾与令人不解之处,我们可以发现张华基本形象应是西晋著名作家和玄儒并蓄的入世名士.  相似文献   
5.
刘孝绰作为昭明太子萧统东营文学集团的首席学士,在梁代中期文坛有重要影响,这包括他所进行的“文质彬彬”文学理想的探索和文学总集编撰工作的实践对《文选》的启发。同时在他身上反映了士族文人与皇权政治的依附利用关系。但身显名贵的功利目的,是造成其文学探索缺乏深入与贯彻,与创作实践形成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作为汉末魏晋时期众多文献资料汇总的集大成之作,仅仅研究<文学>篇的前半部分从"郑玄在马融门下"起至桓玄"自叹才思转退"65条,就可以具体而微地发掘出这一时期经学衰落转型、玄学方兴未艾和佛学后来居上的学术嬗变轨迹.这样新颖而有限的观察视角,说明<世说新语>文本对于学术思想研究的真实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开掘.  相似文献   
7.
刘劭作为名理学家的代表,他专注于建设控名责实的人材学体系,不过以《人物志》为代表,其综合名实的思考援道人儒,体现了儒道融合的时代思想潮流。这集中表现于其以中庸为至德的圣人观念,以道释儒,政治理论体系隐约折射了本末有无之辨。从学术思想的发展史而言,刘劭将汉末人物清议引向了抽象原则的讨论,会通儒道,是为魏晋玄学诞生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过渡。  相似文献   
8.
《昭明选》编撰年代研究应该细化为编撰时间与成书时间两个不同阶段。普通七年是东宫坛由盛而衰的转折,也是《选》编撰时间与最后成书时间的区别界限。前期萧统组织领导编选至天监十二年卒的沈约,其编选确是遵循不录存原则。至普通末年萧统作《选序》时,《选》已经基本完成。后期由于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只能交代给刘孝绰进行整理修订。刘孝标、徐排、陆倕之入选便是因为这个缘故。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选》,大体就是中大通元年左右虽经刘孝绰手但仍朱竟全功的模样。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作为汉末魏晋时期众多文献资料汇总的集大成之作,仅仅研究《文学》篇的前半部分从“郑玄在马融门下”起至桓玄“自叹才思转退”65条,就可以具体而微地发掘出这一时期经学衰落转型、玄学方兴未艾和佛学后来居上的学术嬗变轨迹。这样新颖而有限的观察视角,说明《世说新语》文本对于学术思想研究的真实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开掘。  相似文献   
10.
虽然《文选》仅仅选录了张华诸多作品其中的八篇,但是张华的社会政治实践,个人生活理想乃至人格精神的矛盾分立,已经得到集中系统的表现和体认。在此基础之上审视《文选》选文标准问题,至少可以证明阮元提及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之说其实还是谨慎的,也符合于《文选》文本存在的现状。根据杨明先生的思路,我们得出的结论更倾向于“事”、“义”,既是指文章之外的写作活动和创作动因,也是指文章之内的思想内容、感情意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