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打破旧有的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就成为每一个教师面临的严峻课题。本文试就《中国古典文学》课程的教学,围绕着"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先导"的教学理念,作一番总结探索。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家,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历来受到广泛关注。不同时代受不同价值观影响,对关汉卿杂剧尤其是其悲剧代表作《窦娥冤》的文化思想意义作出了不同评判。我们认为《窦娥冤》的价值取向立足于儒家文化的伦理精神和道德使命感,立足于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立足于进取精神和民本意识。  相似文献   
3.
针对成人高校专升本古代文学教学计划调整后存在教学容量大与教学时数少、正常教学时数不足与传授重叠知识浪费时间、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新的教学内容的矛盾,对教学现状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以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专题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改革的措施及具体内容,思考了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着重从确立新型教学理念、构建新型立体教学模式、构成网状教学体系等方面入手,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进行了改革研究,解决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矛盾和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获得了较高评价,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在普遍弥漫着“叹世”、“悟世”、啸吟林泉、男女欢爱的元散曲曲坛上 ,张养浩的哀民散曲有如一股清爽的风迎面吹来 ,轻轻荡去了那些为个人遭际的不幸而愁苦不堪的低调 ,将眼光和胸怀投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引向广大的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百姓。从此 ,元散曲的创作不再囿于作家个人的狭小生活圈子 ,增加了同情反映民生疾苦的内容 ,这个贡献可谓大矣  相似文献   
5.
在目前古典诗词的教学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授之以有效的学习方法,最终使其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和审美素养。要解决这个研究课题,关键是要还原古典诗词鲜活的生命力,将之看成是古代诗人生命意志最直接而生动的再现,并进一步通过作品中字词的解析、意象的把握来逐步建构学生关于古典诗词的知识体系和审美素养,从而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毛泽东创造了一套理论体系,同时也创造了一种言语方式。后者,“毛式语言”和毛泽东思想一样,对曾经在毛泽东时代生活过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尤其是语言风习,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毛泽东的语言艺术进行论述,展示作为一代语言大师的毛泽东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量级的专业基础课,它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然而由于它历时久远,内容广博,与现实生活又有着一定距离,因此,在教学上存在着一定难度,学生也往往对于这门课程有着一些畏难情绪,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一些影响。如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卓有成效的特色教学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如果能够把握好四个关键环节,即精选教学内容、多方有效阅读、立体多维思考、多种模式训练,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词教学面临着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而形成古典诗词特色教学的研究课题。该课题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其学习的过程中授之以基本且行之有效的学习研究方法,最终使其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个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是要还原古典诗词鲜活的生命力,将之看成是古代诗人生命意志最直接而生动的再现,并进一步通过对诗人创作个性的把握来逐步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从而实现并超越预定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张养浩是元代颇有代表性的散曲作家,他的怀古咏史,忧国忧民之作雄视曲界,歌吟田园山水的曲作也不乏杰作精品,但较少被关注,本试从写景艺术的角度探讨其成就,展示其独到的审美情趣及深邃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长期以来被当作作家出世思想和消极人生观念的体现而遭到否定。然结合作家的生活阅历和时代背景,努力探寻其中的思想底蕴,可知此类剧作并非宣扬虚无主义的宗教观,而是从文人感时不遇的角度否定现实,从隐逸的角度来肯定神仙世界,特别是洋溢其中的潜在民族意识的宣泄,更能够体现作家无法忘却民族屈辱与时代灾难的现实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