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德里达的替补策略认为原文与译文、各种译文之间以及译文和译者注之间不是一种二元对立,而都是一种平等互补的关系。通过讨论儒家术语"禮"的五种英译,分析了翻译中存在的各种替补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语言生命说”认为翻译并不是两种僵死语言的等同.原文与译入语都有生命,都会演变.由于原文和译文都在演变,纯语言永远都只是一种追求.考察《论语》文本的演变及其不断涌现出的英译本,正如本雅明所言,原文语言经历新陈代谢的同时,译者的母语也在发展.因此新的英译总是源源不断地问世.  相似文献   
3.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谈到原文与译文之间具有切线关系、延续关系和互补关系。考查《论语》的多种英译本.原文与译文之间恰如本雅明所言具有上述三种关系,彼此平等互补,无谓孰优孰劣。  相似文献   
4.
德里迭的踪迹策略在翻译理论的运用,摧毁了翻译从原文到译文的直线传递,译文也不再是对原文的镜式再现。原文并不是简单自足的在场。相反,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不在场的踪迹。每次翻译都只是译者个人在这些不在场的踪迹影响下对意义的暂时固定。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术语“道”的五种英译。分析了历代注疏家留在原文“道”中的踪迹。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对《浮生六记》里主人公陈芸和沈复理想生活方式的推崇以及他对这两位平常雅人的赞赏,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作为译者的林语堂如何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这种文化身份既不是东方主义的,也不是西方主义的。相反,它超越了任何具体文化的界限,具有世界文化的胸怀。  相似文献   
6.
德里迭的踪迹策略在翻译理论的运用,摧毁了翻译从原文到译文的直线传递,译文也不再是对原文的镜式再现。原文并不是简单自足的在场。相反,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不在场的踪迹。每次翻译都只是译者个人在这些不在场的踪迹影响下对意义的暂时固定。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术语“道”的五种英译。分析了历代注疏家留在原文“道”中的踪迹。  相似文献   
7.
对比"君子""道""觚"等具体词语在理雅各、威利和黄继忠的《论语》英译本中的翻译,再次揭示出恰如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所言,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着切线关系、延续关系和互补关系。并且这三种关系之间彼此平等互补,没有优劣高下之分。  相似文献   
8.
受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传统翻译理论将原文看作翻译活动的中心,认为原文具有恒定不变的统一意义,而翻译就是对此意义的线性传递.然而这种原文中心论遭到了解构主义的强烈质疑.解构主义翻译观认为由于中心的缺场,根本不存在统一的原文意义.恰如播种一般,意义在能指转换的过程中(语际、文本间的转换)四处播撒,产生出无穷的语义效果.文章以理雅各、苏慧廉、威利等人的七种<论语>英译本对儒家核心术语"仁"的翻译为基础,讨论了意义在翻译或德里达所谓的"转换(transformation)"过程中的播撒,从而在理论上对重译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受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传统翻译理论将原文看作翻译活动的中心,认为原文具有恒定不变的统一意义,而翻译就是对此意义的线性传递。然而这种原文中心论遭到了解构主义的强烈质疑。解构主义翻译观认为由于中心的缺场,根本不存在统一的原文意义。恰如播种一般,意义在能指转换的过程中(语际、文本间的转换)四处播撒,产生出无穷的语义效果。文章以理雅各、苏慧廉、威利等人的七种《论语》英译本对儒家核心术语“仁”的翻译为基础,讨论了意义在翻译或德里达所谓的“转换(transformation)”过程中的播撒,从而在理论上对重译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分析苏轼与弥尔顿两首悼亡诗的异同,认为人类相同的情感经历使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有了相通性,而也正是隐藏在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因素造成了这些作品的差异.了解这些文化因素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的理解与交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