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是封建社会最尖锐、最激烈的历史冲突,是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统治的国内战争,其根源、特点、影响都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社会根本矛盾中去考察和挖掘。因此,研究农民的反封建史就必要具体考察各个历史阶段的经济关系史、阶级结构史、政权政策史,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丰富的文化典籍。特别值得自豪的是,有数千年不问断的历史记载,这是世界史上所仅见的。写史的体载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历史故事体却更具独特的品格,这就是既尊重历史真实,尊重历史辩证法的发展,又具有某些文学的特点,喜闻乐见;更寓教益于故事情节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中经济史的论述逐渐增多,并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但总的说来,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仍然显得有些薄弱和不平衡。这不仅表现在论述的理论深度不够,宏观研究较多而微观考察较少,因而显得不够系统、具体、深刻,在研究方法上也显得有些笼统和陈旧。问题的关键之一,是对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史的具体考察重视不够。这里有客观的困难,但也有认识问题和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4.
略论王导     
王导(二七六——三三九),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宰辅元、明、成三朝,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对王导的评价,历有纷争,誉之者说他是“江左管夷吾”,比同管仲有匡国之功;毁之者说他“徒有门阀显荣”,一生的活动不过是“为子孙官秩而已”。本文结合对东晋初期形势,东晋士族政权及其政治实践,以及“王与马,共天下”权力结构的分析,略论王导的历史作用。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教正。一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流是民族间的融合和同化,但同时还存在着民族间的矛盾和斗争。西晋灭亡前后,匈奴等族的军事贵族发动民族征服战争,使中原人民“动足遇掠”,“流移四散,十不存二”,社会呈现出一片疮痍景  相似文献   
5.
陈寅恪先生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最精湛的部分,也是他超越前人的方面在于:一是史料的扩充,如诗文与史实的互证、考古与音韵资料的应用、域外记载的采撷:二是分析方法的改进,即史法的进步。陈寅恪在考据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他又受到新思潮以及在国外从事研究经历的影响,故不  相似文献   
6.
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是地主封建制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大变动包含着两大内容:一是民族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二是地主封建制生产关系的量变与更新。这两大变动,确立了魏晋南北朝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部曲和部曲制度的出现,反映了封建生产关系所发生的量变。部曲是宗法封建性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基础上产生的一部分依附性较强的劳动者,对其考察可以深刻了解农民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7.
一般说来,中国古代史的范围,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历史。它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三个依次更迭的社会阶段,包括了人与人的关系史和人与自然的斗争史。而其中的封建社会史,如果从西周算起(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是一个至今聚讼未决的问题,众说纷纭,西周封建说只是其中之一种),至1840年鸦片战争止,绵延了近三千年,其间又经历了领主封建制和地主封建制两个发展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史中极为辉煌的发展时期,无论在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方面,都曾创造过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为了共同学习和了解这一段历史,现就下述诸问题谈一点看法。一、关于中国地主封建制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  相似文献   
8.
一、民族性与农民的反封建性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所以呈现复杂多变的图景,一是由于各种社会矛盾在激烈运动,而且社会主要矛盾几度发生易位的情况;二是社会关系复杂,并互相交织,形成四大社会关系特点:等级性、宗法性、民族性与宗教性。因此,既有等级性与宗法性紧密结合所形成的门阀统治、门阀制度,以纽带的形式严重束缚农民和其他劳动群众,成为农民反封建斗争的主要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北伐略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伐曹魏是蜀国对外的战略总目标,也是诸葛亮苦心孤诣希冀的宏大政治抱负.对此,史家虽时有涉笔,然而却多持贬论.笔者对论者一些提法,难以苟同,现作略析,祈望识家教正. 一、与北伐相联系的战略决策——《隆中对》列宁说过,“战争就是通过暴力继续执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