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殽之战》一文有“妇人暂而免诸国”句,老课本(1983年版)编者兼收二注,云:“暂,通‘渐’,欺诈;一说暂,仓猝,匆忙。”1988年修订本的注释则改为“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暂,一下子,这个注释在文字表达上确与旧注有所不同,但实际上还是二注并存,翻译时把“暂”译为“谎话”,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芙蕖》一文,用“得”字共有三句: (1)则谓非草本不得矣. (2)在人则为应得之资矣. (3)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很明显.(2)(3)句中“得”字都是“得到”的意思.“应得之资”意即“应该得到的享受”;“竟不得”则是说“竟然不能得到”. 问题在“则谓非草本不得矣”句,课本注释曰:“等于说,不能说荷花不是草本植物.”此注将“不得”提到“谓非草本”之前翻译,并且将“不得”释为“不能”,殊可商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