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2篇
科学研究   1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探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改革中,传统的工科大学生培养模式受到了非议与冲击,这是毫不足怪的。因为它的教学体制已难以充分发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能力”的功能。改革工科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这一改革过程将要求转变一系列的传统观念;将体现工科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多型化与个性化的新要求;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院校内部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活动方式。因而,它是工科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已成为我国的长期国策。今天。如何在“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培养在德、智、才、学、身、心诸方面都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才,让他们有能力学习、工作、生活並竞争于一个开放的世界之中,正是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的教育定位是培养高级技术工人,社会对各类涉及计算机操作的技术工人计算机操作水平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获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以下是本人一点教学经验,说来与同行共享。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建立研究生奖助体系的途径,即改革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完善研究生"三助"制度,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同时提出了改革学制和学分制、建立导师责任制的思路,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研究生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造成了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昔日被誉为“国之栋梁”“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难度。大学生就业问题己经越来越成为目前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它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贯通产学研合作机制 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造就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企业为技术创新中心,高校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心,研究院所为科学创新的中心.三者相互独立.联系不够紧密,产、学、研三者的分离成为制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瓶  相似文献   
6.
余为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2):15-16
思考了湖北茶叶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少、投入少、设施差、管理水平低、品牌多名牌少等问题,提出了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湖北名茶的思路,即创新经营理念,树立品牌意识;实施生态战略,建设绿色茶园;实现标准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加强政府引导,打造产业龙头;整合品牌资源,培育精品名牌;塑造品牌文化,提升品牌价值;注重广告宣传,树立品牌形象;创新营销体系,拓宽营销网络。  相似文献   
7.
余为 《教育教学论坛》2020,(19):335-336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生活和工程中的一些力学现象,感受力学的精妙,科普力学知识,开设了趣味力学通识选修课。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选用大量有趣的力学现象,介绍了涉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和振动力学相关的知识点,从而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学生对力学课程的兴趣和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8.
基于学科优势的高校核心竞争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为  李志 《科技创业月刊》2009,22(10):19-20
论述了“按照‘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定位,构建跨学科的创新团队”的思路,提出了构建学科群和跨学科的高水平平台、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等有效措施,对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余为  董超  郭海敏 《科技创业月刊》2008,21(3):102-103,110
进入21世纪,我国研究生规模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必须更新研究生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创新教育观,树立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树立国际化的教育观;更新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构建新型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运用控制论的理论。构建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从工程硕士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质量管理体系、监督评价体系、信息与反馈体系等三个方面对构建和完善内部保障体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完善措施:从质量监控与评估的相关法制法规建设、资格认证制度和新增工程领域的评审制度、外部监督评价体系、信息反馈与服务体系、质量评估指标等五个方面对构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提出了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