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1.
乐教与乐学     
短短的一堂课,有时竟被学生问了数十次之多,作为教师由原来的学生不敢问津,逐步转为问不绝口,无疑这是课堂程式上的一大进步.如果仅仅停留在师生的答问上就以为是运用了“启发式”而感到满足,往往只能在形  相似文献   
2.
作文的批改可以这样一试。学生作文之前可先准备好几篇范文,可以是名家之作,报刊上的文章,更可以是教师自己“下水”的习作,而学生最喜欢教师自己“下水”之作。学生写作时,范文可不露面,让学生自己先开动“机器”,自己动脑筋写。作文本收上来以后,选择几本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一番评讲,再将教师自己所写所选的文章读两篇,让同学们自己回味文章的得失优劣。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生的劳动少了,劳动习惯自然也随之淡漠多了,诸如集体、公益、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劳动被忽视,即使是个人的琐事,也由家长代劳,父母宁可把孩子关进书房,也不愿让孩子沾锅  相似文献   
4.
这并非病句     
《安徽教育》1990年第1—2期刊载刘思舜同志的《这是病句》一文,指出初中语文第三册《“面人郎”访问记》一文中的“这几年来,我常常从报刊和画报上看到关于‘面人郎’的报道,和他以及他的作品的照片”一句“当是病  相似文献   
5.
《师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课本注: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这里把“其”解释为“其中”欠妥。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就通讯生命的支柱》的主题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标题与主题: 作者运用比喻义的标题,不仅直接点明了主题的内在含义,而且更形象地深化了主题,我们知道,任何建筑物一旦离开了支柱的支撑就会倾复倒塌,当然,我们生命“大厦”的“支柱”如果失去支撑力也是免不了要跌倒下去,这根“支柱”所支撑的  相似文献   
7.
我们往往可通过对孩子身上一些行为的观察,推断其家庭环境以及受教育的状况。毋庸讳言,孩子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欣赏能力,要能体会出文中炼词、炼句及各种修辞的妙用。如秦牧在《菱角》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菱角,如果认为作者仅仅是在一般化地介绍菱角的外形,那就只能停留在表面化认识的程度上。其实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要向人们阐明一个普遍的哲理:事物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就要防止绝对化、简单化。对菱角这一事物要这样认识,  相似文献   
9.
我们现在常说的师道尊严当然与过去不同,教师之所以受到尊重,首先是他的学识和品格堪为师表。作为教师如何对待自己的过错和失误,也应该为学生作一个表率。倘若在学生面前知错不改,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