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元代杂剧两“魂旦”兼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举的两“魂旦”,是指元杂剧《窦娥冤》中的窦娥魂,和《倩女离魂》中的倩女魂.笔者有感于对前者的评论往往至第三折止,认为第四折“鬼魂报仇”无甚价值可言,甚至指斥为“封建迷信”、“时代局限”等;对《倩女离魂》的意义也评论不足,亦有“迷信”说存在.笔者还有感于当今世界艺坛荒诞、变形、象征等超观实艺术思潮方兴未艾,不少人已将发掘的目光投向中国古老戏曲这一宝库.元杂剧作家让他笔下的主人公以“魂”的形式出现,到底要借助他们道出何种难“言”之衷?表达人类的何种内心动态?追求什么样的艺术精神?笔者认为,总结我国古代戏剧家的艺术实践和经验,今天比任何时候更显得需要和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翁敏华 《当代学生》2011,(24):18-19
救语文就是"救人心"看到报上一些有关火灾的报道,我便在自己教的本科生中做了个小型调查,其中有个问题是:如果你的寝室着火,你怎么做?令人惊讶的是,大概有一半同学回答:"打110。"打110没错,但这样的答复暴露了一个现象:如今年轻人的"自救"意识非常薄弱。  相似文献   
3.
文艺作品中的王昭君,是一个"箭垛式"的世代积累型形象。从民俗文化的视角对其几部剧作进行研究,可发现其首先具有"孤雁"的民俗意象,"昭君出塞"系列剧蕴含有民间"哭嫁"的习俗,《昭君梦》和日本能乐《王昭君》则表现了"魂归"的民间俗信。王昭君戏剧形象之所以让中国乃至东亚人民喜闻乐见,与其蕴藏的浓郁民间风情、民俗文化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4.
重阳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关乎人们身心健康的节日。在两千多年的流传中,人们赋予这个节日十分美好的文化内涵:登高、赏菊、饮酒、吃糕,并构筑了它诗歌艺术、戏剧艺术的表达层面。元明杂剧《东篱赏菊》,就是一部表现陶渊明与重阳节关系的剧作。此剧在正史野史和陶诗的基础上创作,描写了重阳节俗,塑造了作为重阳节日偶像的陶渊明形象,增强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亦有助于对陶渊明这个人物的纪念和崇祀。重阳节是"崇高"之节:登高、吃糕(高的谐音)、崇拜高人陶渊明。  相似文献   
5.
小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小曲是相对戏曲散曲的名称,一般是指明清时代南北曲以外的各种民间歌曲。小曲的“小”,与结构规模上的大小无关,是指它的曲调形式较为简单而已。小曲在民间的俗称很多,如俗曲、俚曲、市井小令、时调、清曲等。  相似文献   
6.
《窦娥冤》作为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是自立于世界大悲剧之林而毫无愧色的元杂剧作品。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所选的《窦娥冤》第三折“法场行刑”,是全剧的高潮所在。本文拟就这一折的结构,从四点进行分析。 (一) 一段曲辞 这折戏一开始,窦娥上场后便有一段较长的唱曲,由〔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组成,这是全剧的重点唱段。 窦娥是个弱女子,是个年轻而善良的寡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传统节日的话题 去年,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出台,把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定节假日,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传统节日于是成了近日国人的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8.
韩国的儒学教育主要由乡校和书院来承担.乡校是公家办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公立学校;书院是私人办的,相当于民办学校.我去大邱乡校的时候,就亲眼目睹了那里正在上课的<论语>班.学员都是事业有成人士,但是再忙,一个礼拜一到两个半天的儒学学习,他们是从来都不会缺课的.  相似文献   
9.
《新猿乐记》是诞生于十一世纪的日本汉文笔记,是日本戏剧史研究中的具有重要资料价值的一部著作。本文通过对《新猿乐记》的介绍,旨在展示十一世纪前后以猿乐为代表的日本戏剧面貌,窥视其受汉唐戏剧文化影响之痕迹,探索其与中国宋金杂剧形式的异曲同工,若即若离的关系,中国学界过去对日本古代戏剧文献介绍很少,中日两国传统戏剧的比较研究也嫌薄弱。本文试图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中秋节俗主题及其戏曲演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秋节起源于月亮神崇拜.人们将圆月看作团圆之神、姻缘之神、青春之神、吉祥之神.汉代后出现"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嫦娥后来成为中秋的节日偶像.关汉卿<望江亭>塑造了一位多情而勇敢的女性形象,她中秋夜的"智取"有"摸秋"节俗和民俗原型的渗透;洪升<长生殿>李、杨两人中秋"重圆",表达的是中秋团圆的节日主题.中秋剧发端于中秋节,中秋剧又以艺术的、感人的形式,对传承节日文化传统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