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后稷神话始见于《诗经·生民》,该诗叙后稷诞生的故事及其对农艺的伟大贡献。兹录其前半于下:厥初生民,时维姜螈。(《毛传》:“姜姓螈名。”《郑笺》:“炎帝之后。”)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毛传》:“帝,高辛氏之帝也。”按,高辛乃帝喾之号。《孔疏》:“言当祀郊禖之时,有上帝大神之迹,姜螈因祭见之,遂履此帝迹拇指之处,而足不能满,时即心体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灾)无害,  相似文献   
2.
当代诗词作品,在内容方面,多局限于写作者个人日常生活之事、之情、及所见、所闻,这是沿袭古人创作思路的“惯常思维”的表现,但只有惯常思维是不够的,当今广大诗词家还应有“超常思维”的思考,还应创作出以“虚构”为主的作品。在艺术手法方面,也应有“超常思维”的思考,在情景交融、衬托渲染等传统艺术手法之外,再创造出一些诸如意识流、荒诞想象等新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3.
元散曲的写景抒情之作在内容主题方面,或纯写景,或抒发爱景、归隐、离别、羁旅之情,而元代社会十分突出的民族矛盾、民族压迫的现象,却得不到应有的反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蒙元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外,还与当时汉族作者汉民族意识有所弱化有关。在艺术手法方面,元散曲作家还大大发展了以人物入景、以作者自我形象入景的艺术手法,值得后代诗词家借鉴。  相似文献   
4.
物占神话与<易经>都是非理性思维的产物,都认为自然及社会的一切事情的发展都是由神决定的,二者的知识都是古代的巫所必须掌握的.但二者又有颇多差异:一,前者的预示指向集体的人,后者则指向个人;二,前者征兆物的出现是自发的、偶然的,后者的吉凶则可由问卦者主动求取;三,前者的征兆物多为怪异的物,后者的吉凶暗示则为一般常见的物;四,前者的征兆物及灾难都是具体的,后者的吉凶说明,既有具体的物,又有抽象的说理,其灾难,均为概括性的"吉"、"凶";五,前者所预示的现象,几乎全是灾难性的,后者则吉凶各半.  相似文献   
5.
神话思维出现于原始社会,但在<易经>问世的商周之际,这种思维依然流行,并对<易经>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一,神话思维的非理性特征对<易经>思维的非理性特征的影响;二,神话"物人混一"思维对<易经>"天人合一"初始思想的影响;三,神话的象征性对<易经>象征性的影响;四,"死而犹生"神话对<易经>"凶而终吉"、"厉而无咎"卦爻辞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公羊传》的思想是以理性、务实为主要特征的 ,非理性的内容仅占一小部分。然而这一小部分却被西汉第一位公羊学家董仲舒所扩展 ,从而使西汉的公羊学呈现出浓厚的神秘特色。此后 ,董氏弟子又将此神秘特色加以继承、发展。东汉末年 ,何休在董氏基础上 ,又以谶纬理论说《公羊》。至此 ,两汉公羊学在神秘化之后 ,又进一步步入谶纬化的境地 ,其衰亡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7.
《山海经》性质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海经》不仅是我国古神话的宝库,而且也是研究原始文化、远古历史、古代宗教的重要文献。然而,是书语涉荒诞,内容庞杂,虽经前人郭璞、毕沅,郝懿行诸大家及今人袁珂先生等疏通文字、考辨名物,但仍有许多问题至今尚未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其中尤以该书的性质问题分歧最大、争论最多。这方面,除旧说以为属“形法家”、“地理书”、“古小说”外,尚有鲁迅先生在二十年代提出的“古之巫书’’说。以上各说以何为是,本文试作初步考辨。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论述华夏先民的三大审美追求:一,追求形式美与抽象美的结合.华夏先民在石器打造中产生形式美的追求,而后又将此种追求与从写实美发展而来的对抽象美的追求相融合.二,追求写实美与神秘美的结合.华夏先民在劳动、生活中产生对写实美的追求,而后这种写实艺术又被宗教巫术所利用,因而形成对写实美与神秘美相融合的新的审美追求.如人兽合一、人鸟合一的神之形象的创造.三,追求审美与实际功用的结合.原始人没有单纯的审美追求,所有的审美追求都是与实际功用的追求结合在一起的,如华夏先民的文身,既是为了保护自身,也是为了美的装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