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哀牢文化是形成和发展于中印两大世界古代文明邻连区的哀牢国--永昌郡地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它孕育于原始社会晚末期,兴盛于战国至西汉,汉晋而后与汉文化逐步交汇融合.它是生衍于横断山垂直环境的立体文化,是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渔猎和多种手工业的复合型文化,是以濮、越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共同体.对哀牢文化的5大遗产需要深入研究,有效保护,科学开发,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
卫立煌记述滇西抗战史实的长诗《颂凯旋.悼国殇》,为腾冲抗日将领家人撰书的悼词,为《滇西抗战实录》提写的落款书名,为腾冲国殇墓园撰写追悼烈士的挽联,是他遗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抗日书法艺术作品。卫立煌主持、指挥修建了司令长官部建筑群,支持修建了腾冲、龙陵国殇墓园等纪念英烈建筑群,还在远征军隆阳驻地光尊寺建筑群开办了远征中学。这些建筑群,成为了滇西抗战和爱国主义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青铜器是研究哀牢文化的核心实证材料。青铜器的器类识别和分期是重要的基础研究。以保山为中心的哀牢国地出土的青铜器已见30多种,分属礼乐器、兵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器四大类,青铜器使用于哀牢社会政治、军事、文化及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哀牢青铜器具有明显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4.
我们有必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方法论对保山地区60年的文博事业进行理论的概括和分析。60多年来,保山文物事业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在考古发掘、维修保护、学术研究、展示宣传等六大方面勃发了千种变迁,对推进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四方面的巨大贡献。此项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化对文物价值和文博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利今后科学发展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5.
先秦至汉晋时代“哀牢夷”的族属问题,明清时代的一些史家学者、命官使臣相继进行过调查探讨,二十世纪省内外学术界多次展开热烈争论和深入研讨,所提出的族属之说多达一二十种,大都把哀牢人视为单一民族,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一二十年发现和整理的历史学、考古学、民族民俗学资料综合验证,哀牢夷应是以濮、越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包括了世居在滇西及其西南境外的至少八、九个当代民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6.
先秦至汉晋时代"哀牢夷"的族属问题,明清时代的一些史家学者、命官使臣相继进行过调查探讨,二十世纪省内外学术界多次展开热烈争论和深入研讨,所提出的族属之说多达一二十种,大都把哀牢人视为单一民族,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一二十年发现和整理的历史学、考古学、民族民俗学资料综合验证,哀牢夷应是以濮、越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包括了世居在滇西及其西南境外的至少八、九个当代民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7.
卫立煌记述滇西抗战史实的长诗《颂凯旋.悼国殇》,为腾冲抗日将领家人撰书的悼词,为《滇西抗战实录》提写的落款书名,为腾冲国殇墓园撰写追悼烈士的挽联,是他遗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抗日书法艺术作品。卫立煌主持、指挥修建了司令长官部建筑群,支持修建了腾冲、龙陵国殇墓园等纪念英烈建筑群,还在远征军隆阳驻地光尊寺建筑群开办了远征中学。这些建筑群,成为了滇西抗战和爱国主义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永昌濮史研究,是云南民族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汇编两千年来永昌濮人历史的调查、研读札记近百条表明,濮族群体是哀牢国——永昌郡最古老的土著居民,是“哀牢夷”的主体民族之一,是古老的农耕民族;两汉至明清时代,支系和人数众多,政治军事实力强大,但由于住区辽阔而被长期分割于高山深谷之间,经济文化和社会形态发展很不平衡,直至解放后才跨越不同历史阶段,共同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生产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9.
哀牢文化论     
哀牢文化是形成和发展于怒江中游哀牢国——永昌郡地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它孕育于原始社会晚末期,兴盛于战国至西汉,在东汉至魏晋时代与汉文化逐步融合为永昌文化;它是生衍于横断山垂直环境的立体文化,是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渔猎和多种手工业的复合型经济文化,是以濮、越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共同体。哀牢夷区经三江走廊和川滇缅印古道,长期与东南亚、西亚、我国西北特别是滇川、中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最终整合于中华民族大一统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0.
1987年8月,笔者同施甸文物管理所岳琪、县人大杨升义同志进行施甸西线石器文化遗存调查时,在仁和镇西一华里的团山窝遗址发现了比较丰富的石器、陶器、软体动物化石和哺乳动物亚化石,其中特别丰富的是夹砂陶片,陶器中获取陶祖6件。同年11月,云南省博物馆黄德荣等同志前往调查,又采获陶祖2件。陶祖在云南尚属首见,在全国亦所见极少,团山窝的发现,对研究怒江流域和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形态具有重要价值,故不揣浅陋,特著拙文予以介绍,并就教于专家和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