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如何传承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使其进一步发展是我国治理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实命题。而校园做为学生认识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传统文化复兴的重任。体教融合为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舞龙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自主传承意识。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实证研究法等,认为校内缺乏宣传,学生关注重点偏离,对舞龙项目认知不足;西方体育霸占校园,传统文化内在萎缩,  相似文献   
2.
课外体育运动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西藏民族学院藏族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耿献伟  杨海航 《内江科技》2010,31(11):81-81,90
通过对西藏自治区第二届大中专院校田径运动会成绩的分析,剖析西藏大学生田径运动水平,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为西藏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耿献伟 《西藏教育》2010,(12):40-42
通过对西藏自治区第二届大中专院校田径运动会成绩的分析,剖析西藏大学生田径运动水平,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为西藏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以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为背景,通过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分析,从宏观上阐述排球运动的锻炼价值,并依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中的若干目标来体现排球运动在改革中所起到的作用,使排球运动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藏族传统体育源于藏民族一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藏民族的历史与发展进程,根植于藏民族文化的传承。从历史渊源、现存困境、具体进路三个层面对新时代藏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实践进行深度解读,认为当代藏族传统体育传承实践受西藏经济基础薄弱、生活方式变迁、公共服务建设滞后、传承方式式微、现代体育冲击以及自身理论与实践贫乏等因素制约。提出借助新时代发展的契机,依托文化建设,构建藏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旅游、节庆、学校体育教育融合发展等传承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7.
依据项群训练理论,足球、篮球、手球、曲棍球、水球、冰球、橄榄球7个体育运动项目归类为"集体性同场对抗球类项群".通过研究该项群宏观运动结构、构成特点及该项群的内在本质特点,试图借鉴和移植同群项目的训练理论、训练方法、训练经验等,使得同项群中暂时水平不高的项目具有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八一男子篮球队在CBA 15年发展的兴衰历程及CBA2008-2010两个赛季的比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八一队的成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市场经济体制下逐渐衰落;人才培养理念的偏差,以人为本的精神缺失,体制落后,训练质量低是八一队的衰落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藏族传统体育是西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民族在各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并流传下来的,拥有多种文化功能.加强政府部门的扶持与指导、丰富全民健身发展模式、繁荣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农牧区场地建设、重视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等都能有力促进其发展和传承,从而推动西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同全国人民一道全面步入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0.
以藏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基于群际接触理论,通过外因、内因解读藏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叙事过程,意在为构建新型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依据。研究认为:外因是诱因,能吸引、召集人群,为国家方针政策的宣讲提供平台,间接提升族群内部对国家的认识、认知;内因是驱动力,作用于群际之间,通过区域比赛、集体参与、身体文化符号、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互学互鉴,在互动中提升族群的交际与融合,推动民族关系由地域共同体向精神共同体转变。并认为:在认知层面、行为层面、情感层面的交往、交流、交融,能够凝聚人心,产生共鸣,减少偏见,降低群际焦虑,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