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肖爱芝 《教育探索》2004,(10):27-29
我国推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虽已多年,但校本课程开发仍是薄弱环节。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对校本课程实施意义的认识不到位,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点把握不准。要正确分析其原因,借以引起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高度重视,进而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WTO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中国的职业教育作为首先对外开放的窗口受到了来自发达国家教育 产业的冲击,我们如何面对这样的冲击并寻求迎接挑战的对策,是发展壮大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3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并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的。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职业倦怠常发生于与个人打交道的相关职业中,  相似文献   
4.
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特别是教师的情绪衰竭问题非常突出;教龄10-20年是职业倦怠最为严重的阶段;男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明显高于女教师.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是由面临的职业压力造成的,帮助教师摆脱职业倦怠的困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否具备正确的知识观是新课程实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知识的价值观制约着新课程实施的目标取向,知识的本质观决定着新课程的范式,知识的生成观决定着新课程的实施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从固有知识观中走出来,重塑科学的知识观体系。。  相似文献   
6.
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自然的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及其“患者中心”出发,在教育实际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维系于课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把教学活动的重心由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对传统的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师观念,使教师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实现教师教育体系和机制、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师管理制度、教师教育的内容和教师教育的方法手段等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个体的发展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强调自我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后对个体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同时也强调个体在社会文化环境范围内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性,他的这一理论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提供了丰富且又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方面做相应的调整和转变,致使教师普遍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所谓心理压力是自身基于内在、外在的条件刺激产生的一种紧张而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这种紧张而不平衡状态的持续作用会引发自身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耶德基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适度的压力是有益的,有助于人们敏捷思考、勤奋工作,增强人们的自尊和自信,从而成为人们活动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和谐教育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创新教育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两种教育模式,二者辩证统一,互为因果,不能将二者人为割裂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