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更多地只是关注体制转型对中国政治稳定的影响,却很少关注信息稳定与否给体制转型中的中国政治社会尤其是对体制转型中的中国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所带来的影响。以信息稳定来解释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原因是一个新的视角。这里所说的信息稳定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信息适时、适量地在整个社会中以合理的结构和相应的内容进行合理地流传,并与整个社会信息需求相协调。它的常态是信息的流传与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这一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具体而言,“物联网”是通过在物品上嵌入电子标签、条形码等能够存储物体信息的标识  相似文献   
3.
"物联网":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荣春 《传媒》2010,(7):49-51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预言,随着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人类将进入"地球村"时代.当我们还在为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以及威廉·米切尔的"比特之城"而惊叹之时,另一扇信息交流的大门--"物联网"正悄然向我们打开,它开启"物与物,人与物"的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梳理空间理论的思想脉络和传播研究的"空间转向"出发,阐释了"微博赋权"、"日常消费"和"自传播"等空间实践,并简述了空间理论的传播学意义与启示。本文认为新的传播实践将酝酿空间变革,传播研究需要我们从"空间转向"入手,进入日常生活,研究当前传播活动的"空间实践",把传播活动与其特定的"空间实践"结合起来考察,关注新兴传播技术、社会关系、传播行为等在空间实践的多重运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追溯仪式的概念,考察了仪式传播研究的现状,发现国内比较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引进和解读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虽有部分研究开始尝试用民族志等方法对中国本土的仪式传播进行研究,但民族志方法的把握与具体问题的展开还存在明显不足。本文认为传播研究既要重视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又要正视仪式传播与传播仪式观的差异和联系,在传播仪式观的启发下研究具体社会情境中的仪式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新媒介接纳与使用活跃的知识青年代表之一的大学生为例,采用定性研究为主,结合定量研究,走进大学生日常生活,集中探讨了新媒介对于大学生的社会意义。研究发现,新媒介具有赋权现象;新媒介具有场景生产现象;新媒介对于大学生而言已成了一块移动的自留地。大学生在新媒介的场景中潜移默化地被娱乐,但又表现出较强的抵抗性与自主性。  相似文献   
7.
信息在社会中的合理流动,已成为维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稳定不仅包括信息流量的稳定,同时还包含信息结构的稳定和信息内容的稳定。信息稳定界定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信息适时、适量地在社会中以科学的结构和真实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流动,并与整个社会信息的需求相协调,信息的流动与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公众对一个组织的感知和认识90%取决于其所作所为,10%取决于其所言所说”。也就是说,政府形象首先是从“行”上体现出来的,而不是光靠“言”。借用李普曼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形象主要由三方面组成:一是“客观现实”——政府的本体状态(政府本身和政府行为),二是“象征性现实”——传播媒介对政府行为的解释,三是“主观现实”——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印象与评价。“软传播“注重传播边际的挖掘,倡导从政府形象传播的边际入手,细腻地挖掘与公众生活贴切的人和事,使政府形象传播内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取得良好的边际效应。[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梳理传播政治经济学思想源泉,考察中国大陆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文献,发现目前大陆传播政治经济研究在核心内涵、研究力量、主要研究问题,以及“本土”意识等方面,均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而本土的问题则需要更具体的关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天涯论坛宁波版的城市形象论题作为研究样本,集中探讨了网络传播场域的运行规则和网络传播场域下的城市形象展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