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古时候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读起来很费力,甚至误解。所以读古文得先学会断句,断句也不容易,有些句子的断法至今仍值得商榷。如中学语文课本《曹刿论战》有个句子“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就有疑问。“轼”是车上的横木,打仗那么紧张,曹刿站在横木上观风景吗?显然该句应断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一句的意思是上车后,扶着横木望齐军败退。可见古人读书很费劲。到了汉代,才发明“句读符号”,即语意完整的一个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小段为“读”(音dòu),宋朝始用“,”“。”来表示句读。明朝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