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对于历史教师而言所面临的挑战是日趋增多,如何在课堂教学当中真正做到有效教学,让自己的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的保障,这可能是像笔者这样的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通过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课堂实践,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而后的研讨交流又促进了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与改进。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对于历史教师而言所面临的挑战是日趋增多,如何在课堂教学当中真正做到有效教学,让自己的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的保障,这可能是像笔者这样的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通过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课堂实践,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而后的研讨交流又促进了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与改进.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义”的基本含义是“宜”、“适宜”。它不仅是个人内在的道德要求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而且是分配社会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原则。在“义”与礼法的关系上,一方面,“礼”以行“义”;另一方面,“义”以行“礼”。先秦儒家的礼法正义是由“道”、“仁”、“礼”、“义”等范畴整合而成的分配权利与义务的价值标准,实质上是一种秩序本位的身份正义。  相似文献   
4.
孟子认为,统一的人性根源于人心,人心之善性是人性的内在特质。但人心之善性只是一种"善端",当受到强势的耳目之欲和外在环境的抑制时,人极易"放其良心"而弃善为恶,"放心"是人们违法犯罪的根源。因而,必须制定相应的礼法规范以教化人,使人自觉寻求其"放心"、存养其"良心",不断强化人心之善性,抑制人欲之扩张,提升自身人格境界,从而弃恶为善。  相似文献   
5.
生态伦理学是出现于 2 0世纪 6 0至 70年代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与传统伦理相比较 ,它在理论基础、思维方式、道德对象、善恶标准等方面都有所超越 ,并赋予了这些范畴新的内涵 ,把伦理从人类社会领域扩展到了包括自然在内的整个生态范围。如何现实地建构生态伦理学自身的规范体系成为更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以现代法为参照,先秦儒家之“礼”在总体上就是法;在机制上,“礼”蕴含着“法”(“刑”),“礼”“法”(“刑”)结合是儒家法的运行机制;在原则上,“法”(“刑”)以“礼”为指导原则,“礼”是“法”(“刑”)之理;在内容上,“礼”涵盖了现代意义上的各种部门法,如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婚姻法、商法等。因此,先秦儒家法实质是“礼”与“法”(“刑”)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