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胡圣荣 《山东教育》2009,(7):100-100
诗有诗眼,画有画眼,文有文眼。文章的“眼”并非仅仅是某个字用得巧妙、某句话显得精辟,它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是思想情感的凝聚点。抓住它,文章的主旨就会一目了然。如《劝学》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是画龙点睛之笔。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找文眼呢?  相似文献   
2.
为了消除经典归并算法O(n)的附加空间并保持稳定性,提出一个简便的就地归并算法,它在待归并的第二段头部动态形成缓冲区,存放归并时前段的较大者,并组织成循环队列。对长为m、n的两段,归并时比较次数不超过m+n-1。将算法用于归并排序进行了测试,给出了归并、归并排序两者效率的关系,由排序结果验证了归并的比较次数为最优的O(n),并得出移动次数约为n2/48。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