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汉中后期 ,在西北边陲的小城安定郡临泾县 ,也就是今天甘肃省镇原县的土地上 ,诞生了一位扬名当世、垂誉后代的思想家、政论家王符。王符 ,字节信 ,大约生于章帝建初 (公元76—84)年间 ,卒于桓帝末年灵帝初年 (约公元164—174年间 )。据《后汉书·王符传》记载 ,王符因为庶出“为乡人所贱” ,可见社会地位低下。但他少年好学 ,博览史籍和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 ,并且性情耿直 ,又有远大的志向 ,在当时“以族举德 ,以位命贤” ,趋附门阀的世风下 ,他不愿随波逐流 ,“遂不得升进“ ,只好终生隐居著述。以手中之笔抨击腐朽的时政 ,针…  相似文献   
2.
3.
梁肃交游考     
梁肃是唐古运动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陈寅恪先生曾云:“盖古运动之初起,由于萧颖士、李华、独孤及之倡导与梁肃之发扬。”(《元白诗笺证稿》)梁肃师从独孤及、李华等,而擢拔韩愈、李观、李翱诸古运动干将,足可见出其地位。本从梁肃一生交游可考的百余人物中,择其学创作成就较大,作为考辨。可以从一个侧面认识梁肃在中唐学集团中的地位、作用及古运动的学渊源。  相似文献   
4.
共产主义的大同理想,是《礼记.礼运》大同理念的现代版。今人和谐社会的倡扬,同样是对传统文化"和谐社会"思想观念的继承发扬。诗人杜甫则在其诗歌中构建了一幅中古时代"和谐"社会的蓝图,并毕生为之追求不懈。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就边塞诗讨论中的几个问题谈点不成熟的见解。全文两部分:一、边塞诗涵义之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二、唐代边塞诗的光辉成就是历史的延续性与不可重复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晚唐边塞诗数量不少于盛唐,但格调则迥异,一言以蔽之为"千古一哭"的反战哀歌。释贯休是晚唐创作边塞诗为数最多、成就最高的一位。其边塞诗多为乐府体组诗,总体上显现出规模宏大、内容丰厚、含蕴深沉的特色。体现了诗人对唐代边战的深层思考。它力图全面展现边塞战争的方方面面,以为历史的镜鉴,这是对唐代边塞诗艺术境界的开拓;他在诗中宣扬民族和睦,反对民族仇杀,焕发着人文精神的光辉。贯休的边塞诗所创造的边塞生活意象,从一个侧面开拓了唐代边塞诗的意境,也丰富了古典诗歌语言的库藏。  相似文献   
7.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三期刊载了孙映逵同志《岑参“西征”诗本事及有关边塞地名》一文(以下简称《孙文》),对拙作《岑参“西征”诗本事质疑》(载《甘肃师大学报》一九八一年三期,以下简称《质疑》)提出论难,帮助我重新思考了一些问题。本着切磋琢磨、疑义相与析的态度,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再提出来与孙同志商讨。  相似文献   
8.
问题的提起凡是初具文化程度的中国人(我把范围暂且限于中国,但,如林彪、“四人帮”一类灭绝人性者自可除外),大都爱读唐诗。从“床前明月光”到“每逢佳节倍思亲”,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到“上穷碧落下黄泉”,“春蚕到死丝方尽”;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经常听见人吟诵、引用,不但借用古人的诗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且从那一千余年前的诗作中,获得精神的享受,情性受到陶冶,思想得到教育。那千年前的古人的思想和感情,无论是思乡思亲,友谊爱情,抑或是流连于山水景色的愉悦  相似文献   
9.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初秋,杜甫抛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微官,携家带口,千里迢迢,艰难跋涉,走过了刚被战火蹂躏的关中大地,翻越陇山边关,来到了西塞重镇秦州城,开始了"流寓"陇右将近半年的生活:十月间从秦州南下成州,十二月初一离开成州南行,年底到达成都。居陇时间虽然不足半年,但在杜甫的生活、思想、创作上,却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一言以蔽之,它是杜甫一生的"转折":生活道路的转折,思想追求的转折,诗歌创作的转折。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诗人之一,其诗歌艺术的成就和旺盛创造力,莫不与他人生这一转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河西是承载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孔道,也是古代中国率先接受西方物质、精神文明的洗礼,融胡汉、东西文明为一体,日益开放、日益发展、日益繁荣的一个"特区"。多元性、开放性、过渡性、内聚性便是河西文化的鲜明品格。历代文人咏河西的诗词作品,便是河西历史生活、地域文化精神的生动记录,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富有特色、独具魅力的篇章。《全唐诗》中边塞诗约有两千首,其中歌咏西北边塞的约占一千五百首,而涉及"河西"者分量最大。明清时期咏河西诗相对于唐边塞诗而言,又有其"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独特品格。地域文化研究是中华文化研究探原析微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工作。地域文化与文学或诗歌的关系,也是一个愈来愈受学界关注的研究课题。朱瑜章老师编选《历代咏河西诗歌选注》,是具有开拓精神和深远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